首页 > 今日头条> 中央环保督察组的端午节:驱车300公里深入“无人区”
2018
06-24

中央环保督察组的端午节:驱车300公里深入“无人区”

  中央环保督察组的端午节:驱车300公里深入“无人区”

  ■本报记者 马维辉 齐齐哈尔报道

  早晨8点,高原下楼吃饭,桌子上摆了两盘粽子,他才想起今天是6月17日,端午节假期的第二天,同时还是父亲节。

  一起吃饭的同事聊起子女教育的话题,高原说,他也有一个闺女,刚刚十六个月大。每次回家,孩子对他都有点陌生,可能是由于自己经常出差的缘故,“快被当成叔叔了”。

  高原是中央第三环保督察组的成员,从5月30日到6月30日,中央第三环保督察组都在黑龙江省进驻,开展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的工作,高原参与其中对于自然保护区督察的部分。

  这个端午节,他主要在忙一件事,就是搞清楚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否存在违法开挖的问题。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高原连夜召集保护区管理局了解情况,又在第二天驱车300多公里深入“无人区”查看现场,再通过对保护区管理局进行专门问询,最终确定了保护区内存在私自挖沟清淤、程序违法的事实。

  突发舆情

  6月15日18点11分,一天的工作刚刚结束,桌子上仍然堆满了材料,工作人员来问晚上如何安排。高原说,计划有变,马上去齐齐哈尔市区。这一天是中央第三环保督察组入驻黑龙江的第17天。

  当天早上8点半,高原和同事从拜泉县出发,驱车2小时来到富裕县。他们原计划在这里呆两天,看看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整改情况。不过,一则突发新闻打乱了他们的部署,有媒体报道,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违法开挖破坏湿地的情况。

  报道称,扎龙保护区内的巨浪牧场、军马场、育苇场三地从今年2月至今已发生3起违法开挖导致湿地破坏的事件,违法挖沟总长度估测超过10公里。

  “这次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虽然以老问题为主,但督察进驻期间发生了新的舆情,我们也有必要给予响应,因为中央环保督察还有个‘举一反三’的作用。”高原说。

  19点,高原和同事匆匆吃过晚饭,立刻坐车返回齐齐哈尔。他们已经约了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人,20点半来高原所在的酒店提供材料、汇报情况。

  20点不到,两人就到达了目的地,扎龙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文波已经等候在那里了。匆匆放下行李,高原就来到会议室,听取杨文波的介绍。

  杨文波一一介绍了三处地方湿地破坏的情况。根据介绍,三处地方都位于保护区的缓冲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则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不过,杨文波提供的一份黑龙江省林业厅2001年发布的《关于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确界和功能区区划的说明》则显示,该省针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村屯生产活动管理的原则是,保留传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领域,比照实验区管理,禁止新的生产开发活动。

  比照实验区管理,就是可以从事旅游、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活动的,这与核心区及缓冲区的管理差别很大。

  “自然保护区的理想状态是核心区、缓冲区内基本没有人,实验区可以允许有一小部分旅游开发、科学研究等。”高原说。

  听完介绍,高原告诉杨文波,明天去现场看一看。

  督察组深入现场

  一辆绿色的越野车在泥泞的土路上行驶着,道路两旁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没膝深的草地,见不到一个人。往前望去,只能看到绿色的草地中有两道发白的车辙,显示这里仍然有路可循。不过,前夜的一场暴雨,已经浇透了这土质的道路,又经前面两辆带路的车辆一轧,后面的车辆再走上去,就陷入了柔软的泥坑,一晃一晃的仿佛喝多了酒的醉汉。司机只能用两只手紧紧握住方向盘,生怕一个打滑,车辆就会陷入河边的烂泥里。

  6月16日中午,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高原与杨文波等一起驱车往返300多公里,来现场查看巨浪牧场内湿地破坏的情形。

  正在胆战心惊地走着,高原的电话响了,后面的车辆说他们陷入了泥坑,另外一辆车正试图把他们拉出来。司机不敢继续往前走,问他怎么办?高原想了想说,你们先原路返回,我继续往前,等看完了情况再回去会合。

  好在,往前只走了三四百米,他们就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巨浪牧场一个叫做“一排干”的水渠。由于年久失修,淤泥堆积,去年汛期河水上涨,淹没了两侧牧民承包的草原,导致牧民向巨浪牧场索赔200多万元。因此,今年汛期到来之前,巨浪牧场就组织人手对“一排干”进行了清淤,将清理出来的淤泥堆积到了河道两侧的主坝上。一排干河道不宽,大约只有五六米,里面还堆积着一些淤泥。河道两岸的主坝上也堆积了不少淤泥,一眼望不到尽头。

  刚下车,草地里潜伏着的、个头足有蚕豆大小的蚊子就扑了上来,在督察组一行人的脸上、脖子上咬了很多包。

  大家沿着“一排干”走,因为两边不是河水就是湿草地,只有堆满淤泥的主坝上可以下脚。于是,督察组一行只好踩着淤泥艰难前行,每走一步,鞋子就会陷入半干的淤泥中,不一会儿鞋底就附着了大量的淤泥,沉沉的,走得人满身大汗。

  高原发现,保护区管理局汇报的是这里清淤了1公里长的河道,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么短。追问下去,管理局才说1公里外也“简单动了动”。实际动了多少?答曰4公里多。清淤量多大?设计量一万方。清淤手续办了吗?回答说办了,但明显底气不足。

  “回去请把清淤工程相关的设计、审批、施工等材料都准备一下,明天进行问询。”高原对杨文波说。

  第二天,通过对保护区管理局进行专门的问询,督察组了解到,巨浪牧场在清淤前曾经向保护区管理局提交过申请,但管理局没有批准,巨浪牧场于是自行开展了清淤。

  “初步判断,巨浪牧场私自挖沟清淤的行为涉嫌程序违法,没有提前进行生态影响专题评价。”高原说。

  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例子其实也是督察组的标准流程。每到一个地方,督察组一般都是“三步走”:先是从当地调阅材料、了解情况;然后涉及到的部门和人要进行问询;最后,对于有必要的问题,要现场进行探查,确认实际情况。

  “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事实坐实,不能冤枉地方。督察报告里的每一句话都要有背后的组成材料、文件、书证等,形成报告前要再三进行确认。”高原说。

  查清问题后,督察组会把问题移交给地方,由地方自行制订整改方案。在高原看来,督察组力量有限,也没有执法权,没有能力解决太多的问题。所以更重要的是引起地方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推动他们去解决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高原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