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王惠:舆情回应不仅在于快更在于有效
2017
06-15

王惠:舆情回应不仅在于快更在于有效

人民网讯 9月13日下午,由人民网主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承办的2016年政务舆情回应座谈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原主任王惠出席座谈并做《舆情回应不仅在于快 更在于有效》的主题发言。

王惠:舆情回应不仅在于快更在于有效

近年来,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多次下发有关建立信息公开、政务舆情回应机制的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落实责任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推进政务舆情回应。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的61号文件,再次督促各级政府落实政务舆情回应责任。

舆情回应不能仅停留在“快”的层面,通常讲的舆情回应“第一时间”在王惠看来不是一个长度,而是一个概念。如王惠所言,如果官方没说话谣言先出,那就算三个小时内回应都是迟。所以快和慢不是一个长度的问题,而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是能不能抢先在舆论潮头让民众跟随的问题。中央和国务院之所以一再强调加大舆情回应,是因为民众常常跟随的不是政府的声音,而是“网上的杂音、噪音”,缺少权威部门的一锤定音。鉴于此,王惠指出舆情回应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效。

对各级政府而言,当前政务舆情回应已经没有退路,躲不了,铲不掉,捂不住,绕不开。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另一方面群众有期盼,同时这也是各级政府自身工作需求。对于如何进行政务舆情的有效回应,王惠从三方面做了分享。

一、精心精准策划。王惠从四个维度对策划进行了阐述。

第一,设置议题需策划。谁设置议题谁就能引导舆论,谁就会被民众跟随,策划不够,就会被人策划。现在政府的信息很少被跟随,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谣言、质疑经常被跟随;

第二,主动发布需策划。成功的新闻发布会,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策划和发布议题的安排,不但不可能引导舆论,还极易导致负面舆情的产生,引发次生舆情灾害;

第三,精准解读需策划。政府的政策、条例、规定要让民众接受、理解、支持,必先做精准解读,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如何解读,也需要策划,而不是等到各种谣言满天飞,才被动解释;

第四,回应负面舆情更需策划。出现负面舆情,常见的是有关部门把头藏起来,一句也不说,让负面舆情不断升级,原因是没策划,不知道怎么办。

二、充分准备有效回应。政务舆情回应必须有所准备。王惠认为充分有效的准备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了解媒体网民关切。不知道媒体和网民的关切,怎么可能回应?有些官员在发布会上答非所问,无言以对,引发舆情灾害,因为不知道媒体、网民在关切什么;

第二,准备充足有效信息。回应政务舆情,必先有可以供媒体和网民传播的信息。重要的问题要备好口径,而 不是张口就来,应付差事。要给出精准的回答,而不是空洞的套话,必须准备;

此外,还应该有足够的支持材料,包含图片、图表及一些必要证据,这些都是让民众相信的信息,应该在媒体互联网关注之前,就准备好。

三、认真研究回应方式。

第一,要研究与媒体互联网打交道的原则和环节。先研究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张口就说,是高度的不负责任的表现。要做到谁的事情谁来说,与谣言争夺时间,抢在谣言之前主动说,发布方式上要做到全媒体、全覆盖,从手机到传统媒体再到手机三阶段传播;

第二,要研究如何让媒体感兴趣并报道政府信息。给出的核心信息媒体和民众是不是关切?给出的主要事实媒体网民是不是相信?给出的故事是不是吸引关注和认同?给出的数字是不是有说服力?发布的语言是不是能给媒体做标题?

第三,要研究如何确保安全不说错话。说错话的人常常因为不了解舆情风险,自说自话,不但不能引导舆论,反而导致了负面舆情的升级。

第四,要研究如何形成一盘棋不矛盾。回应负面舆情时,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考量,不能只从部门利益出发。这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畅通的的沟通机制。

政务舆情回应事关重大,各级政府应当重视的是效果,如果在该说的时候不说,应该视为不作为。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