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让科研与经济“紧紧相拥”
2017
02-22

让科研与经济“紧紧相拥”

  谋创新就是谋发展,抓科技就是抓未来。在新常态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大环境下,南湖区作为嘉兴市主城区和省级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核心区,如何依托这一竞争优势实现科技创新攻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南湖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

  产业创新要“双轮驱动”

  过去的五年,南湖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158.7亿元增加到448.4亿元,年均增长23.1%。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研发、技术产品更新,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区人大代表宣大胜对此深有体会,他创办的浙江恒胜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十多年坚持走科技发展之路,才保持了稳步发展态势。

  宣大胜说,要加快产业创新,就要把实体经济与产业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恒胜科技”每年把毛利润的10%至15%用于研发,不断做精、做深产品,政府也通过政策、服务等扶持手段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但随着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对相匹配的个性化科技服务的需求也在随之提升,他希望科技服务人员多深入到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服务能力,更好地助推企业发展。

  随着全国首家科技保险公司落户和全市首家科技银行在南湖区的组建,南湖区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独具优势。多家银行已加入到科技金融服务中来,区政协委员王磊所在银行就是其中一家。“科技金融需要更多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加盟。”王磊说,目前,南湖区的科技金融主体还是银行,远远满足不了科技型企业的需求,他建议大力引进风投、基金等第三方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平台创新要做优“生态圈”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创业创新平台的打造,加速了南湖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为南湖区带来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发展优势。

  区政协委员扶添认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南湖区要以产业为前沿,以项目实施为龙头,从人才、平台、配套、服务等各方面做优创新“生态圈”,为项目落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平台创新方面,要形成梯队式发展,分层分类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他与团区委共同创建的“云创空间”已孵化了36个项目,这个市级众创空间目前集聚的多是起步不久的中小企业,更需要创新平台的支撑。

  区人大代表申鹏来自振石集团东方特钢有限公司,作为南湖区五大主导产业特钢制品的“龙头”企业,东方特钢注重企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去年企业研究院晋级省级企业研究院,今年又将申报省级重点研究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申鹏说,企业平台建设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是有压力的,他建议加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带动更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人才创新要“分层引育”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区人大代表蔡强是较早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创业创新的科研人员。“对科技人才来说,南湖区的地理位置、生活成本等各方面都很适宜创业创新,但目前仍有缺少人才的现象。”蔡强建议,要加强到上海、北京等人才集聚地区宣传的力度,让更多人才了解南湖,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实行“分层引育”,例如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刚回国创业的“海归”,加快对这类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增加留才机率。

  区政协委员肖学兵的想法与蔡强不谋而合。他所在的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要扩建三期造研发大楼,补齐目前嘉兴基地研发人员较少的“短板”。在此过程中,他发现把公司在深圳等地的科研骨干引到嘉兴并不容易,尽管政府有许多人才创新鼓励政策,但大多针对行业领军人才,许多技术骨干无法享受到。像引进人才子女入学等问题,单靠企业解决有难度。肖学兵希望政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引进政策,分类分层次健全人才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