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西事件”的另类解读:
经济的野心堪比夜空中最亮的星
作者:欧自义
魏则西去世之前,网上曾经有过一些“曝光”和“起底”。后来,加上魏则西接受过宣称“可以治好他病”的治疗而死去,网上便“骂声四起”。这个时候就有人站出来指点,你们这样是不理性的。
是的,就是你再恨百度的竞价排名,就是你再恨骂莆田系,甚至一味地责怪监管部门的监管失职。骂得再难听,责怪得再狠,能起什么作用呢?人都死了,骂是骂不回来的。何必白费唾沫星?
我们要集中精力挖掘这个事件的罪魁祸首,找出根源所在,让该负责的负责,让该反省的反省,让该澄清的澄清,以避免悲剧的重演。
一
经济上的野心堪比夜空中最亮的星
很多人把魏则西之死归结于资本的逐利。在普通大众眼里,虽然这个结论无法让人接受和信服,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现实的困惑。
我们承认资本确实是逐利的,但不能因为它的逐利就否认“魏则西事件”本身的责任方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等等。
经济上的野心,是不是“比夜晚天空中闪烁的万千颗繁星还要璀璨”?
通常情况下,狡黠的商业者,总是用诗意的遮羞布来掩盖赤裸裸的经济真相。
二
物欲不能成为作恶的借口
毫无疑问,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并不可耻,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遵循社会公序良俗、遵守法律的前提下。
然而,我们看到事实是:百度的竞价排名完全好像失去底线。据公开报道,百度2013年的广告总量是260亿元,莆田的民营医院在百度上就做了120亿元的广告,他们广告投入的60%都给了搜索引擎。有医院在搜索引擎上的推广费用占到营业额的70%、80%,甚至有医院一年收入1.2亿元,其中1亿元都投给了搜索引擎。而这些广告毫无疑问都存在着夸大事实、混淆黑白、误导公众认知的问题。
我们可以说,是物欲驱动了这一切吗?
按照马克思的描绘,历史是运行中的经济—-个体、群体、阶级及国家为了食物、能源、材料和经济实力所开展的竞争。政治体制、宗教机构、文化创造,都植根于经济的现实之中。
由此可见,马克思确实主张过利益导向,但我们看到的是在社会发展上。他并没有声称,个人总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他更不认为,是物欲导致了阿贝拉尔的恋情,释迦牟尼的佛音以及济慈的诗文。
在“魏则西事件”上,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一个不会说话的“物欲之恶”、“资本之恶”,是不是显得有点文过饰非、过于牵强呢?
三
经济的力量?
毫无疑问,经济的解释能阐明很多现象。
但太阳底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并非经济诱因所起的作用。比如,由于宗教的狂热,产生了激进的穆斯林和西班牙军队;由于民族的情绪,出现了希特勒的军队和日本神风敢死队,等等。
再比如,没有谁能够宣传,摩尔人征服西班牙、蒙古人征服西亚和莫卧儿王朝征服印度,都是经济力量的产物?
当年,莆田人以“赤脚医生”起步,之后,发达后的莆田系开始着手洗白的节奏。他们依靠巨量资本,借着公立医院的外皮,利用部队医院的公信力,通过各种投机方法,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如今,“小混混”也变得高大上了。
再说,百度推广以及其竞价排名被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就在今年初,百度把贴吧使用权卖给商家医院牟利,从而引起公愤,使得百度迫不得已宣布以后停止出售医药类贴吧的管理权限。当时舆论就指出百度的盈利模式是在“作恶”。此次魏则西之死更是证明了这点。
这些,仅仅是经济的力量?
四
治钱者治一切?
魏则西生命的止步,令人无限叹息。20出头的年纪,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本来可以谈恋爱,本来可以好好听教授上课,本来好好想着诗意和远方。
但遗憾的是,在常人看来甚为平常的事情,对于魏则西而言,则是一个永远也未能完成的梦想。
他怀着对青春的眷恋离开了人世。
在魏则西事件上我们看到了经济力量的强大,看到了资本实力的邪恶。
有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治钱者治一切。”所以,我们就允许莆田系和百度点燃内心的恨意?
无数中国家庭的血泪,无数个民众的血汗钱,他们的痛苦和愤懑,不应该被遗忘,不应该被淹没。
其实,求利很正常,但是不能见利忘义,求资本也很正常,但不能助长“资本之恶”,不能被金钱裹挟。面对孤苦无助的患者仍然利欲熏心,谈何企业责任?谈何医者父母心?
到现在,起码我们知道了,治钱者治不了病魔与伤病,也逃避不了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