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背包客们渐渐抛弃传统的酒店,通过网络平台入住当地人家里;面临各种困惑之时,有些人会在线预约专家分享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当互联网拥抱经济时,“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已经在各个领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乃至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式,都因共享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
4月26日上午,西安创业者刘琳在浏览了近百位行家的介绍后,终于敲定了一位创业公司的CEO。接下来,她打开手机APP“在行”查看对方的报价,付款,然后发起约见。对方很快给予回复,双方协商之后,约定周末见面细聊。
在之后一个半小时的见面中,行家针对刘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解答,并帮她梳理了市场现状。“谈话高效,都是‘干货’,帮我理清了发展思路。”刘琳对这次见面很满意,“很难想象,没有互联网平台,想要找到这样的行家有多难?”
共享:房屋、汽车或知识
与刘琳有着同样困惑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面临职场中的难题,或有着心理方面的困扰,抑或是想要了解某个行业的细节,希望与行业“大咖”有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在传统经济时代有着天然的阻隔,“缺少直接了解接触的渠道,专家们的时间也很宝贵,很难愿意抽出时间面对面交流。”刘琳解释说。
正是出于对“经验交流”市场的发掘,去年3月,果壳网推出了付费制一对一经验交谈平台——“在行”,用户只需支付一定费用,便可与行家智客面谈或远程语聊,让行家同用户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平台上聚集了许多行业中的“大牛”,除了创业领域,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甚至插花、摄影等行业都有“专家”入驻。
这种基于“知识经验类”的分享,很快受到用户的关注,其创始人果壳网CEO“姬十三”这样描述:“在行”其实形成一种非常轻度的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个交易,是把高质量的交谈作为产品。
而这背后,也是人们对经验分享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例如刘琳这样的用户,有着强烈的需求却难找到对接的人群。今年3月,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之后,第七个接入“在行”的城市,“聊聊你的职业规划”或是“如何拍出好照片”都成为行家的分享。
也许这种知识共享类的平台,还仅仅流行于年轻的互联网用户中,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近两年来广泛流行的“专车”,则被视为“共享经济”更早期的模式。
38岁的西安人蒋伟是名老司机了,去年起利用业余时间加入专车行列。“我觉得专车就是让闲置的资源都利用了起来,而且和乘客交流还有意外的收获。”蒋伟说,他比较喜欢这种“自由灵活”的方式,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都由自己决定,赚取的外快可以补贴家用,碰上有趣的乘客还会交个朋友。
蒋伟回忆起一次有趣的经历,有段时间他家房子装修,正好拉到一位乘客是装修公司的,他和对方相谈甚欢,之后还去了对方公司,得到了许多装修方面的指导意见,“他坐了我的车,我获得一些信息,这不就是资源共享吗?”
在西安,Airbnb网站的注册房东李亮将自己闲置的卧室放在网上,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我们为他们介绍西安,他们为我们介绍自己的国家,双方彼此成为远方的朋友,这不仅仅是租房能带来的体验。”
权威经济学杂志《Economist》曾经描绘这样的场景:人们分享彼此的“拥有物”,从衣物到汽车,从房屋到知识经验,这种被称之为“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模式,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运行方式。
人们为什么愿意共享?
“共享经济”或“协同消费”,实际上没有一个固定的叫法,不过经济学家瑞秋·波特斯曼(Rachel Botsman)在她的书中《我的即是你的》(What's Mine Is Yours)中介绍了这种模式的三种类型:产品服务体系,就是人们把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诸如常见的汽车和房屋共享;市场再流通,是让互联网成为二手交易平台,人们互相购买或交换;协同式消费,主要交换的是软性资源,如时间、知识、技能。
这几种类型在实际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中,都有迹可寻。“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也被更多的用户所接纳,逐渐从个人化的行为扩展到群体行为。在这背后,社交媒体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支付水平的提升,都让大数据的技术运用成为我们线下最直观的享受体验。
除了技术原因之外,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成为共享经济兴起的动力。“在行”西安站开通后,腾讯大秦网市场总监张浩也成为行家,为互联网新人介绍职业发展之路。
“一方面是对自己行业影响力的肯定,对方能联系到我,说明自己之前的工作也受到了认可。”谈起愿意分享的原因,他解释说,“另一个人都好为人师,也希望把自己的经验能分享出去,也希望能认识更多领域的专家,拓宽自己的人脉。”在这个平台上,他不仅是“行家”,也是“用户”,通过约见其他人,达到交流互动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是希望多接触些新鲜的人,扩大交际圈。”40岁的西安人段红以前是位全职妈妈,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她也想重新开始工作,但缺乏技能,希望时间自由照顾家庭,在就业市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加入专车行列,又加入了专车女司机的微信群,大家经常拉家常,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生活圈子被拓展开了,又因此获得了一些经济收入。”
“共享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人性本来的商业表达。”周子源评价说。作为创业创新项目孵化导师,他一直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在他看来,“共享经济”对资源拥有方而言,借助平台将自己的产品,服务,甚至时间,能力等,转化为价值;对于需求方而言,省钱省力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产品或服务,“这是一种共享共赢的价值交换,它符合人们内心深处的潜在需求,恰恰顺应人性的本来。”
大数据专家、观数科技创始人涂子沛也指出,把供需完全的数据化,完全数据化之后,通过大数据的搜索,供需可以快速地匹配,这就是我们今天共享经济为什么能够产生的原因。
共享下的经济增长“新路子”
“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更早些时候,在去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专门提到了“分享经济”这个词,他指出,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
事实上,这个概念在欧美社会已不再是新鲜观念,人们共享的范围也延伸到各个领域。譬如美国有专门的玩具共享项目,家长只需要每月支付一定的费用,便可租到消毒干净的玩具,这对喜新厌旧的儿童来说,每月都有新鲜玩具。人们可以把没时间做或不会做的一些家务杂事,通过Task-Rabbit(跑腿兔)外包出去,让那些有时间、有能力承包的人因此获得收入。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类似的模式正在逐步推进。Airbnb被视为“共享经济”鼻祖。游客通过网站订到当地居民的住宅,不仅费用比酒店便宜,更是走出标准化旅游区,与当地人同吃同住,真正融入风土人情的好办法。当它进驻中国,2015年一整年,中国游客通过Airbnb订房数量增长了700%。看到市场潜力后,与之类似的国内产品小猪短租、住百家也纷纷上线,试图打造“本土化”的服务体系。
物尽其用正在成为新的消费模式,“脑洞大开”也成为网络热词。传统的“不浪费一粒米、衣服上面打补丁”,变成了“闲置的房间短租出去、互相交换二手产品。”有人调侃,“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通过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方式。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规模将增至3350亿美元。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包括P2P借贷和众筹、人力共享、在线P2P短租、出行共享以及音乐视频共享。
“共享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改变,更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重建。”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石英认为,“共享经济”也许在一线大城市已经有所发展,并让人们开始获取受益,但这种模式对于二三线城市而言,更加重要,能够有效激活社会存量资源,扩大市场内需,方便供求双方。
现在,让我们试图停止分析理论知识及宏观构架,转身回顾周围的生活:在结束与“行家”见面之后,刘琳熟练地掏出手机给予对方在线评价,然后搜寻下一个行家;Airbnb网站上,用户和房主积极互动,留下了关于对方的评价;夜幕时分的西安街边,伫立着不少拿着手机等待乘车的用户,段红送完最后一位乘客,回到家中和孩子玩耍……
正如经济学家的分析,也许现在难以预测共享经济的未来,但改变早已悄然而至。 记者 许梦婷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