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城区充分发挥“京韵”底蕴深、传统文化传承醇的优势,打造了大栅栏“京剧普法”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品牌,丰富了普法的形式和内容,让普法更接地气,并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之间的完美契合点。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法律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北京市西城区是怎么做的吧。
利用文化优势,传统+普法迸发出思想内涵
西城区充分发挥了西城传统文化特色和特殊区位优势,让法治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充满了思想内涵。其中,“京剧普法”凭借群众喜闻乐见的国粹表演形式、京腔京韵的京剧唱腔、结合时事且颇具法律指导意义的“剧本”,成为西城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各级各类媒体也多次对西城区“京剧普法”工作进行报道。
目前,“京剧普法”已经成为“唱响”西城区的明星普法品牌,其与“法律进剧场”紧密结合,在京剧发祥地大栅栏国粹苑建设普法基地,将法治宣传与传统京剧相结合,积极开展宪法、监察法等专题宣传展演,不断扩大了“京剧普法”的魅力与影响力。
利用区位优势,明星+票友互动中寓教于乐
西城辖区内有梅兰芳大剧院、中国京剧院、湖广会馆等多个京剧专业演出场所,西城居民票友多,其对于京剧的热爱为“京剧普法”的创新形式提供了群众基础。为进一步深化“京剧普法”效果,西城区采用了明星+票友的“京剧普法”方式。每一场演出中不仅有“角儿”,还会安排不少非专业的居民登台演出体验,寓教于乐。
演出过程中,组织者往往以有奖竞答的方式贯穿于活动全程,让社区居民在欣赏京剧表演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此外,西城区的“京剧普法”还采取了“多方合办”的模式,通过广泛合作、群策群力,实现资源互补、互通互助,达到普法效果的最大化。
利用创新优势,“京剧普法”成热门“景点”
大栅栏三庆园是个老戏园,2017年国家宪法日,三庆园满座,近三百人前来观看京剧表演。《铡美案》《岳母刺字》《罢宴》纷纷上演,地域风情浓厚的大栅栏结合戏曲风采,再加之法律特色,群众反响很强烈。“演员演到一半会突然停下来,冲着观众喊,‘有了麻烦,你们别这样闹,上调解室去啊!’”百顺社区民调主任石慧斌称,这样的普法人人都喜欢。
普法对居民的改变,石慧斌深有体会。“大栅栏地区共有114条胡同,胡同与胡同间相隔很近,夸张一点说,推开自家窗户就是对家门儿,为了垃圾桶为了墩布就能打起来,再喝二两酒,酒瓶子就飞起了,是前几年经常发生的事儿。”石慧斌说,这几年情况明显好转,邻里纠纷日益减少。“邻里之间发生问题,诉诸道德会比诉诸法律更容易解决,也不伤感情。通过不断的普法教育,就是为了让居民懂得,该发脾气的时候能克制,遇到事情的时候知道找法找调解,普法的效果就达到了。”作为周围群众的“知心人”、“京剧唱法”的倡导者,大栅栏街道司法所所长赵永进的工作做得很透彻也很扎实。
利用基地优势,让京剧普法吸引更多年轻人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喜爱京剧,国粹苑还在积极打造京剧体验基地。给年轻人化妆、穿上戏服,让他们体验京剧造型,并由专业老师指导讲解最简单的动作,吸引他们近距离接触京剧。国粹苑工作人员王子成说,暑期报名学习京剧的孩子多了很多,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京剧发展的希望,也为“京剧普法”积累了后备军。
“京剧普法”刚推出的大半年时间里,大栅栏街道共组织8场活动,场场叫座。“3·8”妇女维权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日等活动,都有“京剧普法”人的身影。“七五普法”以来,“京剧普法”在西城区持续推进,效果也越来越好。从居民们当初的质疑和不愿意去,到如今的积极参与和好评如潮,“京剧普法”人一直在努力。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