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奔驰维权事件”,厂商为什么还不召开新闻发布会?
2019
04-21

“奔驰维权事件”,厂商为什么还不召开新闻发布会?

国内汽车售卖过程中,网民反映如此店大欺客、收各类服务费的现象较普遍,加价、强制保险、服务费,各种乱象,人们希望政府早日出台法规制止这种乱象。

“奔驰维权事件”,厂商为什么还不召开新闻发布会?

风起于青萍之末。“奔驰维权事件”再次证明,一次个体维权事件可以掀起网上轩然大波。

4月11日,西安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随后舆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女车主称,从3月27日提车到4月8日期间,她声称多次与4S店沟通解决,而4S店多次改变口径,开始同意退款或换车,此后变成只能按照“汽车三包政策”更换发动机”。4月13日上午,奔驰女车主某女士在其丈夫等人陪同下,来到西安利之星4S店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提交了一份正式的书面投诉材料并表达了相应的诉求,包括质量问题车辆依法赔偿或更换、收取的金融服务费是否合理以及精神损害补偿等诉求。同日,女车主与西安利之星刘姓高管谈话录音曝光,至此事件达到高潮并发生转折。

这18分钟录音给大家上了一堂维权课和公关课。基本可分为:1、刘姓高管:我没及时见你是因为出国。车主:我一直找你十几天,出国也有网啊。2、刘姓高管:之前您起草了协议,准备在下周一确定。车主:现场不要打官腔,未来准备签的协议为什么说成已经达成?3、车主:在不知情情况下为什么收取金融服务费1.5万。这算不算商业欺诈?刘姓高管及法务人员对此沉默。

“我是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我是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件事让我几十年的教育受到了奇耻大辱!我就是太讲道理!”经过15天的反复交涉,从退款、换车、补偿,到奔驰4S店只承认“根据国家的‘三包’规定只能换发动机”的最终方案,女车主从委屈到窝火,她一哭点燃了网上的愤怒之声。法制日报评之为法律绝不会“逼良为X”。

客观上讲,“奔驰维权事件”教会了大家如何维权,也给品牌商和主管机构提了个醒:如何应对消费者投诉和汹涌舆情。事件带给奔驰这家国际车企的教训是深刻的,也对汽车销售业带来强烈振动,一些行业潜规则比如收取金融服务费等被曝光。

“奔驰维权事件”,厂商为什么还不召开新闻发布会?

仅就公关上而言,“奔驰维权事件”厂商输在沟通失当。先是不理,后是面对女车主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一连串质疑盲然不知所措。

首先,公关沟通切忌居高临下。什么“我去德国开会了”“奔驰公司是有处理流程的”,虽然刘姓高管语气平缓,并以“您”相称,还带来生日礼物,但其语气平和、内容强硬,给人以“我忙着呢,顾不上你这小事”的印象。与投诉者沟通切忌居高临下,此时放下身段是最好的公关策略。

其次,发现问题切忌推诿。针对4S店的推诿和奔驰流程的缓慢,女车主一言以蔽之:说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你不要把食物中毒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到说要找到种菜的农民后再解决。问题找到了,直面问题,不能暂时解决也要给出时间表,并作出补救措施,比如安排另外车辆以解决女车主交通问题。

第三,面对行业潜规则被曝光,应承诺接受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不可回避。1.5万金融服务费是怎么回事?奔驰方面还有没有欺骗行为?面对女车主突然抛出的追问,你只有坦然应对,不能避重就轻或保持沉默,沉默就是默认。

国内汽车售卖过程中,网民反映如此店大欺客、收各类服务费的现象较普遍,加价、强制保险、服务费,各种乱象,人们希望政府早日出台法规制止这种乱象。是的,此事件正在引发一系列维权行动。

“奔驰维权事件”,厂商为什么还不召开新闻发布会?

4月13日17时,奔驰道歉:已派工作小组前往西安调查。1.5万金融服务费也被主管单位立案调查。4月14日早上,西安网信办官方微博@西安发布 就此事发布通报,市场监管部门已对“利之星”立案调查,责成尽快退车退款。

应该看到,法治社会发展到今天,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不断提高。不重视消费者诉求,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的作法定将难以服人了。

截止到目前为止,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齐上阵怒批,可奔驰还不召开记者发布会,是懵了吧还是傲慢无礼?或者是经销商与厂家相互推诿?

先解决问题再说。解决不了问题,态度好也可以。这一关,奔驰是躲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