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蔚林 李磊
省政府会展楼多功能厅对于很多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并不陌生。可今天昂首踏进这个熟悉的会场,他们的心头却涌动着别样的感受。
上午,海南省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在这里举行,可容纳数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长期奋斗在新闻舆论工作第一线的“战士们”相聚一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和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分享酸甜苦辣,抒发满腔豪情。
“海南新闻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能打硬仗、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来自省委书记罗保铭的认可和鼓舞,让一种感动在会场蔓延,让一种激情自胸腔迸发……
擎党旗,筑牢主流舆论阵地
1949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人民日报》发表,至今读来仍然荡气回肠。
多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者始终坚守党性原则,在党旗引领下奋勇前进,用数不尽的名篇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时,又把“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放在了首位。
“对党报集团而言,‘引领导向’是普遍原则而非特殊原则,是共性要求而非个别要求。这就要求所有媒体都要以导向为根本,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到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海南日报社社长钟业昌说,几年来,通过强化舆论阵地意识,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海南日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实践说明,切实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是完全可以坚守并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的。”
“在新的媒体传播格局中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打造区域品牌媒体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孔德明也表示,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将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在全面宣传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中,全面提升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的今天,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突发事件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和放大,可能造成难以预估的后果。
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王雷告诉记者,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省委宣传部建立机制、理顺流程、搭建平台,成功阻击了多起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升温发酵,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安定民心、凝聚民力,“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对19起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妥善的舆情处置,未来还将不断完善机制、利用平台、开展培训,与各级宣传部门一同提高公共事件舆情处置能力。”
党旗飞扬,顺着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纸笔、话筒为琼州大地披上红装。
扬正气,在受众心中树权威
“弘扬正气,坚守主流舆论阵地,关系到媒体在受众心中的权威。”南国都市报总编辑尚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媒体只有弘扬社会正气,才能树立起在受众心中的权威。
尚林说,一直以来,南国都市报在弘扬正能量、宣传感动海南的报道方面作出许多努力,特别是“感动海南”系列报道,挖掘了超过200例草根英雄、凡人善举。
海口广播电视台开办的双创频道、《亮见》栏目颇受观众喜爱。海口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陈积流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海口广播电视台作为权威媒体,开辟这类舆论监督类报道是政府主动发声的表现,相对于其他渠道的各种信息,对于公众更有说服力。”
文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小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地方宣传部门,需要正确地看待舆论监督报道,面对存在的问题要主动发声,要让真实客观的舆论监督促进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她举例,此前文昌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澄清了网上“关于铺前抢小孩”的谣传,还及时公布了一些突发事件的事实和政府处置工作进度,这种主动发声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促融合,抢占新媒体新阵地
“海南日报客户端作为党报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阵地,要及时作为党管媒体发出权威的声音。”海南日报新媒体部主任陈成智表示,“罗书记在会上说客户端是互联网时代的党报、党台,说明新媒体已经在党和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海网首席执行官韩潮光则表示,网络舆论平台已经成大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党管媒体,南海网更需要占领新媒体阵地,把主流媒体的权威凸显出来。让更多的群众以他们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听到党的声音,了解到党的政策。
“高校年轻学生思想活跃,网络是他们了解新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意义重大。”海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谭勇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这就要求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们在上网过程中辨别是非的能力。
走转改,打造“三有”新闻作品
会议刚刚结束,人民日报社海南分社记者黄晓慧就急匆匆准备离开。还有不到3个小时,她就要乘船前往三沙市报道中国出版传媒集团与三沙市政府共建图书馆事宜,而她因为工作繁忙还没有收拾行李。
人民日报社海南分社采写的3篇报道在会上获得表彰,黄晓慧十分自豪地说:“海南因享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可以说是一方新闻富矿。只要俯下身子沉下心,不愁没有好作品!”
罗保铭在讲话中鼓励记者“少一些套话,多一些真诚”,对此,海南日报记者杜颖深有感触。她还记得,在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不久,她和同事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吴清雄的带领下,冒着风浪乘坐冲锋舟前往封闭隔绝的北港岛采访。
雨水和海浪将他们淋得浑身湿透,紧紧抱在怀里的救援物资却安然无恙。受困群众含泪握住他们的双手,把受灾的无奈、重建的决心一一道来。“只有真正走进新闻现场,才能让新闻踏在实实在在的大地上。”杜颖说,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她将继续与老百姓手牵手,从他们身边挖掘出更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当一篇新闻作品有了思想、有了温度,自然就有了品质。”海南特区报副总编辑李荣良说,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当前部分记者采访不深、下笔浮躁,不去追求思想、温度和品质,生产的新闻作品也如同快餐,难以为受众提供养分,“罗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希望我们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记者、编辑。我们将不负罗书记的期望,不断践行‘走转改’,潜心打造能够成为品牌的‘教科书式’新闻作品。”
会议期间,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许雅妮心潮涌动。看着那些两鬓斑白的老前辈,她想起了她的父亲——一位在新闻战线奋斗数十年的老新闻人,在癌症晚期仍然拒绝女儿请假回家探望。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每个节假日都在值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去世前那个春节。‘爱岗敬业,认真担当’是他对我的期望,也是要求。即使在病重时,父亲仍然叮嘱我:‘年轻人要讲责任、讲担当’。”许雅妮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理解父亲的坚持,“因为有些情怀,在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
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同的新闻理想;不同的时代背景,同样的奋斗不息。坚定的信念聚成一股力量,嘹亮的号角催促我们接力前行。
(本报海口4月20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