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2016
06-07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发布时间: 2016-05-31 09:38:5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于昱洁  |  责任编辑: 陈山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北京大学互联网社会教育系统舆情风险防控与行为意识管理研讨会成功举行

中国网讯(于昱洁)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化终端设备的生活化应用,微博、微信、博客、论坛及贴吧等自媒体平台的普及,为社会营造了一个特殊的舆论传播环境;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已经形成了强势舆论磁场。这给教育机构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相应地对其舆论宣传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迫切性要求。舆论社情的传播影响力无时不对教育日常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小到学校常态具体事件的处理,大到教育决策及国家政策等方方面面,需警惕、当重视!

目前,网络舆情的社会传播总体局面是好的。但是,纵观近年来的教育舆情,其管理理念及举措堪忧,别有用心者简单粗暴的恶意攻击、“水军”的蓄意鼓动、应对机制的缺位以及实操办法不力等,给我国教育行业的管理者带来了困惑与迷茫。如何正确认知网络舆情管理、如何正确引导网络社会民意、如何消除不良影响、如何从容管控舆情行为以及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及行为观等,是当前教育系统不得不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201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互联网社会教育系统舆情风险防控与行为意识管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行。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中正舆情机构/澜极智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求是》杂志《红旗文摘》杂志社的大力支持。本次研讨会遵循系列会议的核心论点,就“教育系统的网络舆情风险防控与行为意识管理”做深度交流。

北京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任羽中先生、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卢云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丁讲师,以及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21所高校近60位教育系统相关负责人一起,就教育舆情的传播、治理、前置风险管控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北京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 任羽中

近期,教育领域舆情态势紧张。北京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任羽中先生重点针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江苏高考名额跨省调剂事件”相关舆情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中国社会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是:第一个是基本安全;第二个是公平。任羽中先生建议,要以对社会利益分化的分析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踏踏实实做舆情分析与管控。舆情管控手段要鲜明,要科学、量化、精细化,以问题为导向,一件一件地改良。政府在教育舆情管控方面要舍得投入,要选择很负责的、肯做事、敢说的人来做教育的舆情管控工作。“将舆情管控工作放在首位,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重要的。”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卢云峰教授

在专题演讲环节,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卢云峰教授将教育舆情放在整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了解读。卢教授首先分析了现今社会的两个转型:断裂社会与互联网社会,以及集群行为的三大诱因:时间空间的便利性、必要的行为规范失效、社会控制机制减弱。接下来,卢教授阐述了教育在转型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传统教育社会稳定器的角色已被打破,教育公平至关重要。卢教授通过案例分析,一并阐述了教育公平、留守儿童、校园安全、师德师风等教育舆情的关键问题,指出“舆情仅仅是病征”,要找到病灶进行应对,这需要讲究社会治理能力。卢教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当政者要学会妥协,要找准诉求点,在适当的、关键的地方去做一些妥协,社会才能良性地进步;二是要转变社会治理方式,防微杜渐,将治理交给社会,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推给“权力”,让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如此才能解决好舆情问题。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李丁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李丁先生则主要分享了技术革命与社会转型的叠加对于互联网时代教育系统舆情传播的影响,并着重通过舆情监测、舆情发展模式、舆情预警指标构建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用大数据研究教育舆情及其可能的空间。李丁先生指出,在信息高度流动、复杂化的时代,留给我们进行舆情处置的时间越来越短,处置舆情一定要老道、及时、准确。李丁先生给出了舆情处置的基本原则:恰当的人或机构要做出及时的反应。这个反应要有预案,要有信息作为基础,要研究以往的舆情而得出策略。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北大中正舆情研究课题组组长、中正舆情机构创始人 钟向东

中正舆情机构创始人钟向东先生在会上表示,互联网是人性的集散地,是格局教派利益的延伸,是考量声誉的利器,也是民意诉求的放大器、意识的角逐场;互联网是态度到行为的发动机,是信息安全的国之利器,也是大数据应用的基本平台。同时,钟向东先生从信息传媒、网络社会组织、网络行为、教育舆情客体、网络信誉、民意渠道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教育舆情产生的基本原理,并推演了教育风险舆情的演生逻辑,给出了教育舆情管理的工具及方法,诸如BCG矩阵、标准临界点判断、线上线下应对舆情技巧等。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态,解决问题是根本;掌握舆情内在变化规律,冷静从容是技法;矛盾分解是核心,要善于换位思考、移位思考、平行思考。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河南商丘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夏凡先生

随后,在分论点讨论环节,河南商丘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夏凡先生就“舆情管理前置与形象塑造”话题作了分享。夏凡表示,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国家未来走向的基础,加强教育舆情风险防控与行为意识管理十分必要。我们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就是要通过有效的舆情分析,进行潜踪引导或者强化治理,准确把握舆情走势,把危机消化在风险形成的前面,将形象损伤降到最低界限。

破题教育舆情管理:精准治理 意识为先

北京大学互联网社会金融行业舆情风险防控与声誉管理研讨会现场

中正舆情创始人钟向东先生表示,要用敬畏的态度认识互联网,因为它是舆论场、信息的集散地。中国的教育舆情在网络社会中的话语权是很低的,需要我们以正能量和责任感来传播自己的声音,“唯有从你我做起、积沙成塔,方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网络舆情是大数据应用与分析的基础表现,是自媒体时代的必然产物。互联网社会下,对教育系统而言,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认知是机遇,模糊偏废是风险。舆情应对得当,决胜千里;应对失当,则一溃千里。因此,建立有效的教育舆情风险管控机制十分必要。此次会议的与会专家领导及学者们的真知灼见和理论分享,促进了学术之间的交流,并成功达成了共识,标志着北京大学此次互联网社会教育系统舆情风险防控与行为意识管理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