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百公里”舆情 标志公民文化成长
2016
05-18

“百公里”舆情 标志公民文化成长

“百公里”舆情 标志公民文化成长

李鸿文

邝飙/漫画

本版主持:李鸿文

深圳“百公里”早已成为国内外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嘉年华,成为深圳的城市品牌,但今年的活动却引发了舆情。本期“开腔”认为,无论批评的声音多么尖锐,舆情本身恰恰标志了城市公民文化的成长。

舆情瀑布向上传导

“报名人数超过6万,实际参与人数超过10万,创历届新高”——本届“百公里”活动交出了一份亮丽成绩单。可刚刚“用双脚丈量深圳”,还没从主流媒体的赞誉声中回过神来,网络上却出现了不同评价。

本地网络论坛上,一篇《深圳磨房6万人百公里活动,到底是公益还是公害?》的帖子,给热情高涨的“百公里”浇了一盆凉水。帖主自称是一名两岁孩子的母亲,她以“市民”身份向有关方面反映了她从“赞赏”到“深恶痛绝和抵制”的态度切换。

帖子一共提了9条意见,前4条基本属于事实判断:强行封路,义工阻止单车和行人,影响正常生活秩序;随意乱闯红灯,妨害交通,造成安全隐患;乱扔垃圾,“所到之处如蝗虫掠过,遍地的烟头,纸巾,易拉罐,随地吐痰”;高谈阔论、大声喧哗,周边居民夜不能寐、深受其扰等。后面5条属于价值判断层面,有质疑,有观点,有分析,最后还有态度:如果“百公里”活动明年继续无视居民的正常生活,她将拉横幅,号召10万人签名,抵制“这种利己不利他人的活动”。

如此激烈、尖锐的批评,如此鲜明、决绝的态度,与舆论此前营造的“圆满”、“完美”形象构成巨大落差,一下子就点燃了舆情的兴奋点。不少人转帖、跟帖、评论,或者新开帖子诉说相同的感受。从微博到微信,从一个论坛到另一个论坛,网络舆情在一个平行的水塘内迅速蔓延。

但舆情的瀑布绝不止于平行的水塘,它往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向上传导或向下跳跃。让举办方始料不及的是,过去一向对“百公里”呵护有加的本市主流媒体,在对活动进行客观报道的同时,不时失机地用评论的方式转达了此次舆情中的核心诉求,提醒活动举办方要冷静头脑、重视舆情。

这是舆情发展的正常现象。从网络批评到主流媒体的言论呼应,意味着舆情的瀑布已经波及、传导到了上一个层级的水塘,意味舆情性质已然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时候,举办方就应多听听那些批评的声音。

批评不是整体否定

可舆情的上一层级水塘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下一层级水塘的传导和波及,它在对整体舆情进行梳理、甄别之后形成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反过来影响下一层级舆情水塘的发展走向。

比如,晶报在社论《亢奋的“百公里”是否也需要静静》中,尽管也传达了市民的批评声音,但主体基调还是“不能因为一些路段出现了垃圾就轻易否定它固有的价值”。这篇社论不仅回顾了过往“百公里”活动对环保的重视,肯定了环保义工、驴友们爱护环境的行为,而且,对活动的承载量、环保宣传和垃圾回收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进建议。

再比如,深圳晚报发表的评论《“百公里”舆情值得高度重视》,在敦促举办方“以积极和诚恳态度切实回应舆论关切,坦率正视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认为“活动的正面意义亦不能轻易抹杀”。

也许是晶报和深圳晚报的评论产生了影响,也许是两家报纸的评论与市民的感受产生了“共鸣与共振”,很快,网络舆情的水塘发生了转变。有大V发帖说,“民间组织做事本就不易,做到一百分更难,我们应多提醒,多鼓励,不必持挑剔、指责的态度。”其实,挑剔、指责也是鼓励与爱护的一部分。对个别现象的批评,绝不是对活动本身的整体否定。

事实上想否定也否定不了。不说活动理念没有问题,也不说举办方为践行这种理念付出了多少努力,仅就活动本身而言,从它出生之日起,它就成为深圳人集体行动和集体记忆,被深深地打上深圳这座城市的烙印。

首先,它是一个由纯粹市民自发组织的活动。自2001年一个叫“行云流水”的网友在深圳磨房网发帖召集,“百公里”已从当初52人发展到今天的实际参加人数近10万人。潘恩在《人权论》中曾说:“国家因我们的弱点而生,社会因我们的需要而生。”“百公里”现在如此大的规模和影响力,折射出城市生活的一种“需要”。因为这种“需要”,官方既没有插手、主导,也没有心怀惊恐地提供特别“保护”,而只是尽职尽责地做好服务。

其次,“百公里”活动的仪式感、开放性以及健康、向上、环保的理念,契合了深圳城市气质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先锋性,反映了深圳市民乐于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而活动能否顺利举办,确实检验一座城市的动员能力和凝聚力,检验这座城市公民文化的成熟度。

带给城市正能量

提到公民文化,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政治学教授戈兰·海登曾在一篇论文中对“行动层次越高”的公民文化活动提出过三点建议:一、发出呼吁的声音必须大;二、场面必须更加壮观;三、对他人的容忍度要更大。

无论从人数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百公里”活动都可称为“行动层次越高”的公民文化活动。用戈兰·海登教授的三点建议来检测,“百公里”的场面壮观做到了,近10万人的浩荡队伍,场面何其壮观与震撼;呼吁声音很大也做到了,几乎不用采取什么媒体策略,深圳的媒体就自觉地将这个活动当成宠儿给予了大力支持;至于对他人的容忍度,那就要靠举办方接下来的态度。

据晶报报道,22日下午,深圳市城管局副局长杨雷牵头约见磨房负责人。在当天的座谈会上,磨房负责人分析了造成此次活动垃圾遍地和噪音扰民的客观原因,剖析了组织工作的不足之处,在表示马上公开致歉的同时,还表示将于今明两天组织500名志愿者沿原路清理垃圾。此外,磨房方还承诺,今后在组织上要加强文明引导。

理解、接受舆情的核心诉求,马上改正错误,改进组织工作,这才是一个大型公民文化活动组织者应有的开放与包容态度,这才是“百公里”能够行之更远的理由。

回头再检视整个舆情过程,从网友发帖,到媒体呼应,到包括市城管局在内的官方介入,再到磨房方面的回应与表态,整个舆情链条都标志了深圳公民文化的成长:首先,是整个城市对活动的支持甚至宠爱,然后是对市民批评的理性回应,再然后,是双方的互相理解与包容,由此形成正常的批评环境,形成正常舆情生态。这一点,恰恰是这次“百公里”舆情带给城市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