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阳
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反转成为高频发生的一个现象。需要反转的舆情,暴露出社会舆论理性程度不足,但舆情反转日益频繁的发生,则喻示着中国社会舆论场公共理性正在快速形成。
所谓舆论反转,就是当一个新闻事件在网上刚被曝出的时候,迎合了公众某种潜在的共同集体情绪,而出现一边倒的舆论评价;但随着该事件的继续披露,舆论态度发生逆转,又彻底倒向另一边,导致前期群情汹汹、义愤填膺的持论者面临尴尬,网络语言称之为被“打脸”。由于这种舆论态度前后时间的对比和转化,太出人意表,太具戏剧性,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舆论反转剧”。其实从网络成为社会公共舆论平台以来,这种前后两极化的“舆论反转剧”就从未停止上演,比如2005年天涯论坛上的“女大学生陈易卖身救母事件”,就是较早发生的著名舆论反转剧;只是随着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用,舆论参与者急剧增加,舆论形成速度空前加快,舆论反转剧也相应地越来越频密,周期越来越短,所以才成为一个现象,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仅近一年来就有不少,比如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女子舍己救人被群狗咬伤事件、云南女导游辱骂游客事件、重庆老太童车“碰瓷”事件、福建女警用高跟鞋暴打保安事件等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童车碰瓷事件”,重庆一小女孩开电动童车碰到了老太太的腿,老太太当即就坐在地上说被撞伤了。这条微博迅速被广泛转发,评论者几乎都谴责老太太碰瓷讹诈,但是很快有人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老太太当时真骨折了,正在医院治疗,于是舆论从对老太太的举国声讨,急剧反转为同情。
“童车碰瓷事件”典型地体现出“舆情反转”的发生机制:首先是信息发布未经查证就仓促发布;其次是事件因为高度吻合社会集体情绪而引爆舆情,或者说受众不假思索就根据自己的刻板认知而轻率表态;三是事实因为进一步披露而真相大白。仓促甚至刻意扭曲而发布的信息,在简化和遮蔽内容细节的同时,也简化和扭曲了事件中原本复杂的逻辑关系,并进而塑造、诱导公众做出高度简化的是非价值判断。几乎所有发生舆情反转的网络传播事件,在前期阶段都明显包含了一个黑白分明的价值判断暗示,在诱导公众基于朴素道德情绪、基于主观陈见,无需复杂思考而立刻做出本能反应式、情绪化的是非判断,营造出群情汹汹的舆论氛围。然后直到事件被人接续披露,更丰富的细节、更复杂的逻辑关系被呈现出来,公众才发觉当初自己的判断何其草率!
舆情反转无疑折射出当下网络化传播情景的尴尬,暴露出所谓“网络民意”的可疑及其表达质量的堪忧,但如果因此彻底否定网络传播的价值则失之悲观。从这些反转剧中,我们固然看出了网络自媒体传播专业水准的先天缺陷,看出了公众判断信息真伪的媒介素养有待加强,看出了专业化调查报道在碎片化信息时代的价值,但我们也看到所有的舆论反转剧中,真相虽然迟到,但却从未缺席,它最终必到。因为网络技术带来的传播效率,让舆情的反转来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频繁,从乐观的角度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网络时代,真相被扭曲遮蔽的周期越来越短,被发现和呈现的机率越来越高。而且最重要的是,舆论反转剧的日益频繁发生,对易于亢奋、高度情绪化的公众认知,是必要的脱敏刺激;被舆论反转“打脸”的次数、教训越多,受众的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就提升得越快,公众的媒介素养经验积累得也就越丰富。事实上,正是最近几年新媒体蓬勃发展催生的舆论反转剧上演的频次剧增,再遇到那些是非曲直貌似一目了然的舆情事件时,越来越多的人都多了个“心眼”,不再像以往那么轻信和急于评判,而是开始习惯性怀疑“这回会不会又会反转?”当公众和网民这种警惕性越来越高的时候,谣言、假新闻的传播几率、影响范围和生命周期就会日趋式微。
因此,舆论反转的频繁发生,是社会舆论场公共理性正在快速形成的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