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陈秀峰 李健)近年来,区宣传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提升亮点、铸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全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全面上水平,为全区加快“五个新城”建设提供强大思想舆论保证。
筑牢“三个平台”的学习品牌
助推理论工作创新
一是“理论学习微课堂”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区委宣传部在编发《党员干部学习参考》《网络舆情参考》等传统学习刊物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互联网+理论”思维,及时开通“西青理论学习微课堂”手机微信课堂,开设重要论述、专家解读、经验做法等栏目,将党的重大理论“化整为零、分期导入”并深入阐释解读,打造出网络理论学习“强矩阵”。自开设以来,已累计推送118期、356条学习信息,成为党务工作者的好帮手。
二是“理论助学服务队”扩宽理论宣讲平台。采取基层推、宣传部找、“宣讲大赛”选的方式,成立了以区委党校教师为主体、基层宣讲员为补充的理论助学队伍,及时为基层提供学习资料、理论授课、形势政策宣讲等学习服务,并通过“菜单式”点讲方式,解读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了“你要我给、量身定制、按需输送”的宣讲模式。
三是“理论武装一镇(街)一品”创新基层学习平台。指导各街镇结合工作实际,创造自己的理论学习品牌,实现理论学习上下联动、竞相发展。几年来,精武镇群文讲堂、李七庄街联村党课、西营门街王顶堤村“三网一台一报”学习平台、张家窝镇QQ在线学习、王稳庄镇理论学习“三个一”(学习周刊、教育微信、宣讲队伍)、中北镇“书香溢满中北”、大寺镇“活力大寺传统+微信”版、杨柳青柳苑里“民嘴讲堂”等,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学习活动唤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兴趣,使大家积极踊跃地参与到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当中。2015年“理论学习微课堂”和“理论助学服务队”的经验做法被市委宣传部《天津宣传》简报刊登,在全市推广。今年我们全力推动“理论超市进基层”项目,计划在部分街镇、村、社区安排15场专题讲座,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经验。
筑牢“美丽西青”的宣传品牌
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一是打好“文化外宣”牌。进一步挖掘年画文化、精武文化、赶大营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出了一批叫得响、影响深、效果好的新闻报道,讲好西青故事,提升了西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年画文化,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合作推出《记住乡愁——杨柳青年画传家宝》纪录片,与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联合摄制了《美的溯源·探寻杨柳青年画的故事》系列报道,在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地区落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围绕精武文化,通过作家写精武、艺人演精武、媒体访精武等“发现精武”活动,不断传播精武文化。围绕赶大营文化,与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共同策划拍摄《赶大营》六集纪录片,以讲好“一带一路”精彩故事为主线,进一步挖掘津商的创业精神。
二是打好“媒体融合”牌。树立互联网思维,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网上与网下两个舆论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大与新华社、北方网、今日头条等媒体的合作力度,相继开通了“天津西青”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手机客户端、北方网西青频道、“爱西青”头条号,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打造指尖上的“微政务”。其中,“天津西青”手机客户端成为天津市区县党委政府推出的首个党政客户端,下载用户突破6万,位居全国地市级前列。全区80余个政务公众号形成“政务发布”微矩阵,去年以来累计发送信息10万余条,阅读量超千万。
三是打好“舆论引导”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营造全区担当担责、创新创业的浓厚舆论氛围。以重大活动宣传为契机,强化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项目引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主题,开展了民俗文化西青采风、京津冀主流媒体西青行等活动。去年以来,国内主流媒体刊发稿件近千篇,其中,中央电视台播发新闻10余次,《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部参考》《新华每日电讯》等国家级媒体刊发10余篇,一批重要级稿件产生积极社会反响。对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我们摸索形成了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报送舆情、第一时间开展引导、第一时间形成舆论矩阵等“五个第一时间”的舆情处置做法,充分利用核心网评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有效处置了一批突发舆情,维护了西青发展的良好氛围。(下转第22版)
(上接第21版)
筑牢“文明城区创建”的活动品牌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耕厚植
一是图文宣传涵养价值观。组织开展“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围绕创文主题,充分融入杨柳青年画、剪纸、运河等西青特色文化元素,制作张贴宣传画1.6万平方米,实现公共场所“全覆盖”,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认同。启动建设9个街镇级主题示范公园,以灯杆、亭廊、绿地等自然区域和基础设施为载体,将核心价值观内容巧妙植入,与环境景观融为一体,成为集价值观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公共场所,让群众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受到教育和熏陶。
二是活动载体引领价值观。以“中国、天津和西青三级好人”选树和“感动西青”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为重要载体,自下而上组织,层层选拔推荐,多渠道、多角度挖掘身边典型,广泛宣传全区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仅2015年全区就涌现出“中国好人”1名、“天津好人”36名,“西青好人”43人以及56户天津市最美家庭,形成先进人物评选阶梯链条。特别是大寺王村村民姜威威当选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了刘云山、黄兴国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精武镇陈万宏当选为“CCTV2015年度中国法治人物”,代表全国普法工作者接受致敬。目前西青已经拥有“国字号”道德先进人物8名,这些凡人善举通过事迹报告会或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掀起争做西青好人的活动热潮。
三是主题实践融入价值观。做响“文明志愿者爱心行”“我们的节日献爱心”等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政策宣传、义务查体等30余项便民服务,真正把雷锋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目前全区志愿者数量突破15.2万人,队伍达到1000多支,涌现出“童心小米罗”、“桑榆未晚”老年生活会馆等一批优秀典型,志愿服务走上常态化轨道。以道德讲坛、快乐营地为重要载体,持续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岗位标兵”、“家风家训分享会”等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助力公民思想道德提升。比如,精武镇成立了“德润精武”宣讲团,组织30名爱岗敬业、孝老爱亲、厚德向善的群众畅谈自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加深了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李七庄街邓店村《实施“三个三”工程,培育文明乡风》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宣部的充分肯定,经中宣部同意,邓店村入围全国百个优秀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光明日报》、中国文明网以及中宣部《宣传工作简报》将对邓店村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验做法在全国进行集中宣传推广。
筑牢“三个强化”的文化品牌
推动文化强区建设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着力提升文化支撑力。免费开放了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无偿为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补充书籍和文化娱乐器材;免费为群众举办系列民族戏曲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幸福指数。完成全区街镇文体中心建设,杨柳青镇文体中心荣获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5个街镇被命名“天津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建9个街镇级公共电子阅览室、30个文化书屋和90个社区文化室,成立邓店“十月书画社”、“中国楹联博物馆西青分馆”等基层文化阵地,西青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天津市试点项目。
二是强化载体建设,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力。坚持队伍上抓提升,连续四年实施群文社团提升工程,全区基层群众文化团体发展到1300多支,规模较大、活动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强的队伍达到400支,使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基层群众文化队伍长效发展机制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坚持活动上抓特色,在连续17年举办好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文艺大舞台等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策划组织了群众文化艺术节、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节等区级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打造出“发现精武·文化六进”“中北群众歌曲大赛”等街镇级群众文化品牌,将全区的骨干群众文化队伍和文艺社团组织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强化项目培育,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大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更多新项目引进开发,全力支持区内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企业申报国家级、市级文化项目,加快凌奥创意产业园、津版传媒·慧谷产业园、中北运河商务休憩区等国家级、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52个文化产业项目被评为区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8个项目入选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市各区县前列。101汽车文化广场等多个项目获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去年底,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圆满完成“十二五”的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