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览
二、舆论观察
1.媒体四次转向 落脚社会矛盾如何化解
■ 事件定性引关注 媒体报道井喷
■ 犯罪嫌疑人曝光 媒体报道转向
16时许,犯罪嫌疑人马永平落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后,抓捕过程又引发新一轮讨论热潮。与此同时,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成为各大媒体的挖掘重点,媒体曝光马永平因承建贺兰县洪广镇移民安置区工程,与分包商发生债务纠纷等经历,并爆料其曾爬上电线杆并浑身淋满汽油以自焚威胁政府解决债务纠纷等行为。一时间,围绕犯罪嫌疑人经历的报道充斥网络。
■ 剖析事件成因 媒体集体反思
■ 遇难者身份确认 舆情回落中“摆尾”
2.网民讨论理性 “谴责”“祈福”成主流声音
三、经验教训
1.经验
■ 官方渐层通报 传播格局精妙
最终,官微通报进展、发布会详述细节的传播策略有效引导舆论认识案件真相,打造出信息传播顺畅、渠道物尽其用的精妙格局。但对于网络上出现的犯罪嫌疑人遗书这些真伪难辨的信息,官方未予正面回应,引发不少争议,也为后续舆情留下“尾巴”,这提示政法机关,传播格局的把控至关重要,细节的阐释需予以重视。
■ 媒体自觉引导 官方顺势而为
媒体对犯罪动机、犯罪细节事无巨细的渲染,会让公众产生误解,认为犯罪者“情有可原”。与厦门公交纵火案类似,此次案件报道中,财新网等媒体对犯罪嫌疑人讨要工程款相关经历深度挖掘,引发部分网民同情。但一些理性的媒体和微信公号主动发声,纠偏公众认知,如《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不能以祸及无辜的方式追求正义》;《新京报》评论称“恶性事件的背后,没有任何可供辩解的理由,对恶性事件保持零容忍的态度,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应有之义”;微信公号“长安剑”呼吁“请熄灭站在罹难者身上的狂欢火焰”,均引导网民认识到无论有何矛盾都不能以牺牲无辜百姓的生命作为代价,浇灭了舆论中的不理性之风。这种自净化效果一方面源于网管部门对信息内容的把控,另一方面也源于有关部门舆情处置得当赢得的“印象分”。在这种逐渐向好的舆论生态中,有关部门只要做到恪守职能,顺势而为,舆论主导权就不会旁落。
■ 官方妥善善后 公众安全感重塑
制暴制恶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有力地直接反抗“恶”,另一种是逐渐扩大“善”,此次官方的处置对这两种方法都有很好诠释:一方面,犯罪嫌疑人被快速锁定、抓获、批捕,警方以实际行动保障公众安全;另一方面,伤者被全力救助、死者得到快速赔偿、市民踊跃献血等善举被大量报道。公众的安全感在善后措施的有序开展下逐步重塑。但是,对于犯罪嫌疑人讨要工程款相关经历的挖掘还在继续,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议程设置,避免舆情二次发酵引发公众信任危机。
2.教训
■ 警方危机意识有待加强
宁夏公交纵火案的舆情处置为其他城市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范本。但从犯罪预防的角度看,警方对犯罪嫌疑人网上言论的监测缺失,以及对其家人事发前几次报警的忽视引发不少质疑。部分网民认为,如果警方在事发前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踪,甚至采取强制措施,悲剧就不会发生。逝者已矣,虽然一切已成后话,但也提示政法机关,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对社会矛盾的监测与嗅探已成为工作的重要层面,加强危机意识不仅能从源头上避免诸多舆情事件的发生,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舆情处置成本。政法机关要加强危机预警机制的优化完善,早发现、早处理才是解决此类舆情之道。
■ 社会矛盾排查调解机制需建立
虽然案件中,公众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警方对潜在警情的忽视,但从犯罪嫌疑人“讨要工程款”过程中多方利益群体的牵扯可以看出,政法机关只是诸多环节之一,整个社会矛盾排查调解机制的缺失才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