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分類評價,激發人才活力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實施方案》,針對目前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的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著力構筑江蘇人才競爭新優勢。
把品德列為人才評價首要內容
針對我省人才評價機制存在的分類評價不足問題,《實施方案》提出將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制定發布全省人才評價分類指導目錄。計劃在3年內分類建立健全涵蓋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准體系。
人才評價改革堅持把品德列為評價首要內容,建立職業道德正向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堅持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鼓勵人才創新創業,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發表原創論文、發明創造、參與智庫研究、參與標准制定、人才離崗創業,充分挖掘人才“富礦”,有效釋放人才“紅利”。
助推新興職業領域人才職業發展。適應新興職業領域人才發展需求,組織開展文化創意、技術經理人、鄉土人才、工業設計等新興職業領域人才評價標准開發工作。
避免多頭、頻繁、重復評價人才
針對我省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的評價方式單一、評價范圍覆蓋不全面和人才評價結果互認共享不夠等問題,《實施方案》遵循不同類型人才成長發展規律,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短期評價和長期評價相結合,克服評價考核過於頻繁的傾向。研究制定專業技術二級崗位人員聘期考核辦法。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評價考核周期,鼓勵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
按社會和業內認可的要求,建立以同行評價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重點在教育、科技、衛生、工程等領域引入市場評價、社會評價和國際同行評價。開展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高級職稱考核認定,打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統籌各類人才工程計劃,避免多頭、頻繁、重復評價人才,引導廣大人才靜心做學問、搞研發,多出好成果、大成果。
加快重點領域人才評價改革
針對我省科技人才、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人才、醫療衛生人才、技術技能人才等領域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快重點領域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構建符合各重點領域實際、具有江蘇特色的人才評價制度體系。
《實施方案》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項目、經費數量等與科技人才評價直接挂鉤的做法,建立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注重個人評價和團隊評價相結合,尊重認可團隊所有參與者的實際貢獻,杜絕無實質貢獻的虛假挂名。
根據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等不同學科領域,對理論研究、應用對策研究、藝術表演創作等不同類型人才實行分類評價。
分類分層次分學科建立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評價體系。適應中小學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新要求,重點評價其教育教學方法、教書育人工作業績和一線實踐經歷。嚴禁簡單用學生升學率和考試成績評價中小學教師。
強化醫療衛生人才臨床實踐能力評價,合理確定不同醫療衛生機構、不同專業崗位人才評價重點。逐步向設區市下放社區衛生正高、副高職稱評審權,2020年底前全部下放到位。積極推進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南京鼓樓醫院等大型三甲醫院開展自主評審試點。
分專業領域建立健全工程技術人才評價標准,解決評價標准過於追求學術化問題,重點評價其掌握必備專業理論知識和解決工程技術難題、技術創造發明、技術推廣應用等實際能力和業績。
完善面向企業、基層一線和青年人才的評價機制。建立與產業發展需求、經濟結構相適應的企業人才評價機制,突出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合理界定和下放人才評價權限
針對我省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的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人才評價管理服務不到位等問題,進一步加大人才評價“放管服”改革力度。強化企事業單位用人主體意識,支持用人單位結合自身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評價人才。
合理界定和下放人才評價權限,穩步推進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評審。防止人才評價行政化、“官本位”傾向,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等作用。對開展自主評價的單位,人才管理部門不再進行資格審批,通過完善信用機制、第三方評估、檢查抽查等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積極推進具備條件的行業協會(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的人才評價職能。
建立隨機、回避、輪換的專家遴選機制,優化專家來源和結構,強化業內代表性。提倡開展平等包容的學術批評、學術爭論,保障不同學術觀點的充分討論,營造求真務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評價氛圍和環境。
短 評 >>>
牽住人才評價這個“牛鼻子”
現代社會要實現慧眼識才,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至關重要。
人才評價,前面連著人才培養,后面接著人才使用,既檢驗人才培養成效,又為選人用人提供依據。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中,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就是這樣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一些科技人員整天為項目、為科研經費“蹲在會上、跑在路上”﹔一些著名作家能夠妙筆生花,卻因英語和計算機不過關,邁不上副高門檻﹔“口碑”醫生可妙手回春,卻因沒有時間發論文評不上職稱。這些現象集中反映人才評價機制存在問題,束縛了人才發展活力。我省制定出台《實施方案》,就是希望緊緊牽住人才評價這個“牛鼻子”,著力解決評價標准“一把尺子量到底”,破除論資排輩、重顯績不重潛力等陳舊觀念,形成“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公平競爭局面。
改革人才評價機制,要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下功夫。人才類型千差萬別,人才評價標准不能“一刀切”。人才能力水平如何,用人單位最清楚、同行最了解、市場最有發言權,要構建多元主體評價,全方位、多角度評價人才。要對那些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給予足夠耐心,不能一味要求快出成果,而要鼓勵出大成果、多出成果。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標簽的做法,克服盲目“追帽子”傾向。
以用為本,是人才評價的核心。對於優秀人才,要大膽使用,推進人才政策給予持續支持、跟進支持、頂級支持﹔探索“非標”支持,給予職稱評定等方面的破格,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黃紅芳)
(責編:張妍、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