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成功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7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70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始终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在总结历史经验、回应时代主题、探索未来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先后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新发展理念,作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大战略决策,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并在历史性变革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书写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一、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极大提高。1952—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长到90万亿元,增长约174倍,年均增长8.1%,占世界总值的比重从1960年的4.37%上升至2018年的近16%,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自2006年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第一位。
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我国三次产业比例从1952年的50.5∶20.8∶28.7,变为2018年的7.2∶40.7∶52.2,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跃升,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一些领域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彻底改变了科技水平全面落后的局面。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我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2018年的59.58%,年均提高0.71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要战略的推动下,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我国已经建成发达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2018年,我国移动宽带用户达到13.1亿户,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阔步迈向全面小康。1949—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7元增加到28228元,实际年平均增长6.1%。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小康型向富裕型、享受型转变。脱贫成就亘古未有,按照世界银行标准,1981—2015年我国贫困人口规模从8.8亿人减少到960万人,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世界减贫的直接贡献达到76.2%。
从相对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不断扩容,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方针,采取财政、商业、货币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有效稳定了经济局面,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一片废墟上迅速而全面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快速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验借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党中央以非凡的战略思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观大势、谋大局,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态势怎么看和经济工作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与研究内容,科学有力地指导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
第二,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促进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形成和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在“稳”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调要保持对经济运行中各类矛盾和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守住底线,及时化解矛盾风险。在“进”的方面,党中央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极大地凝聚起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基本确立了改革的主体框架,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展现了新作为、实现了新突破。
第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强调要顺应并引领经济全球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不断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为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注重发挥各种经济成分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新中国经历了长期探索。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为了实现赶超,确立了优先发展社会主义大工业的战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之受苏联模式和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影响,逐渐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成以“国有制+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体制对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不适应,“统得过死”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结构扭曲,反而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