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当局尚未就任即坦言今年经济成长率“保一”困难,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经济”的关键字更多达27次,显示新当局深知,交出一张合格的经济成绩单,是项严峻的挑战。然而,要如何打破台湾的“闷经济”,在就职演说中却未看到解方。 去年台湾地区经济成长率仅0.75%,今年情况仍未见好转,出口与外销订单分别出现“连15衰”与“连13衰”,是史上最差表现。由于统计基期偏低已持续一年多,新当局上台后,只要不出现如陈水扁废核四的荒唐作为,台湾经济要出现大幅下坠的机率不高。但这是台湾地区第三次政党轮替,也是民进党首度“完全执政”,民众对新当局的期待恐怕不仅止于“不要更坏”。 蔡英文上台,在经济上立即面对了两大不利因素。首先,北京对新当局采取“观其行”的态度,两岸货贸谈判暂停,陆客赴台减少,短期内台湾不易再享有两岸经贸红利。其次,台湾地区近年出口表现高度仰赖美国苹果手机等明星产品,目前苹果陷入创新瓶颈,台湾外销也难见起色,上月来自美国的外销订单衰退11.4%,创近十年来最差表现,苹果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恐不下于大陆。 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宣示,新当局上台后的第一要务,是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突破台湾经济的停滞不前。但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行政当局喊产业升级已20余年,历经多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都未成功。蔡英文当然也知道这项工程之艰巨,若不从整体决策思维及民间投资观念的改造,乃至人才及教育品质的提升下手,转型恐怕难有寸进。 台岛近年薪资成长停滞,与岛内投资不振有极大的关系。民间投资已经连续15年处于停滞状态,固定资本形成的年增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平均8.21%,一路下滑降至本世纪前十年的1.2%,近五年更降至0.96%。相对而言,台岛今年超额储蓄率将创29年来新高,这显示,台湾并不缺钱,缺少的是引导投资的意愿和投资机会。 蔡英文的对策,是要发展绿能科技、防务产业、生技医药、亚洲硅谷和智慧机械等五大创新研发计划,作为经济转型的旗舰计划,借以引进投资活水。但产业界质疑这五大计划涵盖面太窄:疑虑之一,是台湾现有的产业链、人才供应能否成功推动这五大计划;疑虑之二是,这五大计划皆非短期内可见到成果,未必能有效驱走当前的经济寒流。 衡酌整体内外情势,新当局的经济政策必须注意“趋吉避凶”的原则,不可孤注一掷。第一,蔡当局即使无法像马英九时期一样维持良好的两岸关系,也不可以认为两岸经贸是可以忽视或轻易抛却的环节。毕竟,两岸经贸占台岛经济比重极为可观,若任意搁置货贸、服贸谈判,却寄希望于未可知的TPP和RCEP,是不切实际的想法,经济可能转型未遂即掉落深渊。 第二,推动产业升级不能仅局限于五大创新计划,而应落实在已具实力的各项产业上,才能收促进投资效益之功。扁时期夸夸其谈的“两兆双星”计划,倾当局之力扶植面板与记忆体产业,结果反而造成业界投资过剩而互相厮杀,最后铩羽而归,政策误导的殷鉴不可或忘。 第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环境永续、土地规划、区域均衡的追求,是正确的方向,但必须拿捏衡平原则,不可偏废。蔡英文宣示从2018年起核电厂要陆续除役,但另一方面,民进党执政县市反对燃煤电厂继续运转,在绿能开发进展缺乏下,岛内供电能否保持稳定,令人忧虑。
要想在凶险的情势下追求台湾地区经济突围,新当局能犯错的空间不多。新“阁”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缴出拼经济的成绩单,既点燃投资的火种,又避免误踩雷区,必须步步为营。
来源:《联合报》
责任编辑: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