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经济数据虽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但整体符合年初确定的预期增长目标。预计二季度经济有望企稳,但下半年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一、生产和需求平缓回归,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
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转型升级正在推进。受外需仍然偏弱,采矿业、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回落幅度较大等因素影响,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比3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但医药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高端细分行业仍保持较快增长。
投资增速小幅回落,主要受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影响。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增速比一季度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受产能过剩矛盾仍然突出和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加快,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提高。而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对此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先行指标继续向好。一是投资资金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投资到位资金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二是新开工项目保持了年初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对下一阶段投资稳增长有一定支撑作用。
消费增速回落主要受汽车销售增速明显放缓的影响。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增速虽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受东部11省(市)从4月份起实施国五标准等因素影响,4月份汽车销售增速明显放缓,是导致消费增速回落的主因。此外,餐饮收入增速稳中有升,基本生活类商品平稳增长,与消费升级有关商品销售情况较好,与住房相关的商品增速也继续加快。
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有效释放,房地产主要指标持续向好。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6.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均高速增长,呈量价齐升态势。
二、物价涨幅平稳,货币政策依然稳健
CPI同比连续三个月持平,不存在明显通胀压力。4月份CPI同比上涨2.3%,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持平,猪肉和蔬菜价格同比涨幅依然较高。整体来看,当前不存在明显通胀压力。但业内普遍预计,未来CPI仍有一定程度的上行可能。
4月份PPI同比下降3.4%,同比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环比上涨0.7%,表明企业家对未来发展信心趋于增强,生产活动趋于活跃。预计未来PPI跌幅可能会持续收缩,但由于当前跌幅较大,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编者注
金融数据增速明显下滑,不改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4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5556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增超过8100亿元和1523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10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1.65万亿元和3072亿元;4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2.8%,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但经过季节、基数因素调整并考虑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置换等因素后,当前总体上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是平稳正常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三、供给侧改革效应初显,创新驱动不断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边际效应开始显现。去产能方面,1-4月份,粗钢、原煤产量同比均下降。去库存方面,4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3月末减少826万平方米。去杠杆方面,3月末,占全部工业产值90%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持平,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7.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6.9%,比上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杠杆率降而未升。降成本方面,去年以来降税清费为企业减负超过4000亿元。“营改增”全面推开后,预计全年将为企业减轻税负5000亿元。
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深化,新经济茁壮成长。一是创新成果大幅增加。1-4月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63%。二是新产业加快成长。1-4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1和1.7个百分点。三是新业态不断壮大。1-4月份,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7.5%。四是新产品增势强劲。1-4月份,新能源汽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等产品产量同比均大幅增长。五是新服务方兴未艾。网络约车、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服务的涌现,正在改变相关行业的供给格局,促进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四、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宏观政策应保持定力
二季度经济有望企稳,下半年下行压力较大。专家普遍认为,4月份经济数据回落在意料之中,二季度经济有望继续企稳。但随着房地产投资放缓以及政府投资增速回落,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调压力较大,经济运行料将反复震荡磨底。
业内人士分析,下半年经济还可能面临以下风险:一是经济效益不佳,企业债务风险可能集中释放;二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就业压力显性化;三是美联储加息预期犹存,资金外流压力可能加大;四是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或见顶,可能出现泡沫破灭风险。——编者注
宏观政策应保持定力,加快培育创新动力。专家指出,面对下半年经济的回调压力,宏观政策要稳住,既向市场发出可以预期的明确信号,又为经济稳中求进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撑。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一要大力发展新经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二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随着新经济逐渐替代旧经济,消费和“智造”将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编辑:洪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