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经济向“虚”:互联网能做什么?
2016
05-25

经济向“虚”:互联网能做什么?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称,2015年支付清算业务规模与GDP总量之间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没有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创造1元GDP需要更多的交易。这个报告的结果,似乎正好应了此前财经媒体的担忧:金融部门抢夺实体经济的资源将使得实体经济进一步恶化。

  

  虚拟经济膨胀 互联网能为实体经济做什么?

  让我们从财经媒体惯有的忧心忡忡之中跳出来,回到经济现实之中客观地来看待资本的流动问题。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围绕经济体的价格信号进行配置的,哪个领域的资本价格高,资本就流向哪个领域。企业盈利,房价收益,股票价差,债券利息这些都是“资本价格”的不同形式。资本流向房地产、P2P和私募产品等领域并不是此类“虚拟经济”抢夺了“实体经济”的资源,而是实体经济风险—收益失衡,预期收益率下降,无法吸引资本。前不久雨润企业的违约就是一个病征——2016年以来公募债券违约涉及金额已达155亿元,实体经济的风险从债券市场这个侧面中反映出来。

  

  实体经济衰退期金融脱媒现象严重 调控难度增大

  虽然不存在“抢夺”,但不意味着这种资本配置结构就是最优。虚拟经济具有自我循环性,只需有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而无需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就可以不断升值盈利。而扩大再生产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从而促进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必须从政策上进行对资本配置进行引导。政府财政受制于3%的赤字率以及投资效率的约束;货币政策则具有非结构性特点,易引发新的过热和错配。目前来看,改善实体经济的风险-收益情况,帮助其从金融体系更好地获得资金是最根本的出路,而互联网恰好能在这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

  

  大数据是变革银行体系 促使资本流向实体的关键所在

  以大数据来改造银行体系是基本思路。解决好“贷前看不清,贷后管不着”才能帮助小微企业克服抵押贷款中资产不足的劣势,从而更好地从银行取得资源。证券日报此前报道了华夏银行杭州分行依托当地电商数据,通过“华夏电商贷”累计发放小微企业年审制贷款42亿元,用信户数1100户,为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过6000万元的事例。银行给信用良好、所处行业利润较为稳定的企业贷款,也是一种市场激励,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对担保圈和产业链条中的贷款偿还情况或违约信息,及时向自身的业务部门和相关企业发出预警,减少实体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进一步优化风险收益状况。

  

  除了贷款发放 大数据还可助力实体经济风险的降低

  但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在目前大环境无法偏向实体经济,反而更容易促进经济“脱实向虚”:首付贷、拆分私募产品成了P2P的新玩法就是例证。如何用好互联网破解实体经济之难,而非在政策与监管的灰色地带钻营,需要强调互联网技术而非金融“创新”。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