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备战考研的刘林明,向笔者讲述了他在“雨露计划”帮助下实现大学梦的经历。家住莒县长岭镇的刘林明,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在家务农,父亲患有股骨头坏死,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收入微薄,无力承担刘林明上学的费用。当地政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把他列入“雨露计划”帮扶对象,刘林明得以继续自己的学业。2013年,刘林明考入山东管理学院;2016年,他又通过专升本考入泰山学院,实现人生一大跨越。
今年像刘林明一样通过“雨露计划”帮扶实现上学梦的,全县共有71名学生。这只是莒县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为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实现稳定就业,该县探索实施了“一生一档,全过程帮扶、全学段资助、全方位关爱、全覆盖就业”的“一档四全”教育扶贫模式,建立了“贫困学生纵向成长、职能部门横向联动”的“一纵一横”工作机制,部门联动、信息互动、实事脉动,把“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美好愿景落实落细落到心坎上。
全程帮扶,助推贫困学生成长成才
建立了“1+1”结对帮扶制度:为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指定一名教师为“代理家长”,并与一名同学结对互助。安排教师每月对帮扶学生进行2次以上心理疏导、学习辅导,每学期进行2次以上家访。将关爱帮扶情况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代理家长”兼任学生的成长导师,给予学生父母般的亲情关怀、学习指导、生活照顾、家庭教育和安全防护指导。
为加强扶贫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育部门制订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方案,从城区学校抽取30名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同时,相应乡镇学校抽调30名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
“一生一档”,学生资助纵向到底
为确保家庭贫困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关爱,每年9月底前,按照“一生一档”的原则,分类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个人档案,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教、高等教育5个层次,制作了教育扶贫政策明白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一户一卡,该享受什么政策,得到什么资助,一目了然。
为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完善了以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高中中职政府助学金、高等教育助学金为框架的纵向到底的各学段全覆盖资助体系。2016年,各学段助学金发放812.44万元,义务教育学校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发放391.1万元;为义务教育、高中、中职、高等学校就读的建档立卡学生补助交通费、生活费716.65万元,惠及2793名建档立卡学生。同时,该县充分汇聚本地资源建立起以爱心人士、本地企业捐助为主的差异化资助体系,2016年9月,成立了文心教育基金会,已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0名,共计12万元;各大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通过各种方式捐款2500余万元,救助贫困学生2500余名。
各部门联动,学生关爱横向到边
为动员全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力参与教育扶贫工作,该县积极协调扶贫办、教育、人社、团委、妇联等部门成立了莒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联席会议制度,把教育扶贫上升到全县层面。在学校,有结对教师、结对学生、心理咨询室给予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及学习上的指导照顾;放学后,有“留守儿童活动站”、“小草学堂”、“四点半学校”等活动载体,加强亲情关爱,培养健全人格,让每名贫困学生都实现健康成长;离校后,有“小白杨”关爱行动、就业扶贫安置等技能培训、就业安置政策,让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就业,通过多部门联动,确保学生关爱横向到边。
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生“上好学”
为切实解决贫困学生“上好学”的问题,该县积极协调推进解决大班额问题和“全面改薄”工作。建立了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形成了自上而下,合力推进解决大班额问题和“全面改薄”工程的工作机制。2016年至2018年,重点扶贫乡镇规划改善办学条件项目60个,规划投入13612万元;其中全面改薄校舍改造项目24个,规划投资6435万元;大班额校舍改造项目8个,规划投资4839万元;场地改造项目12个,规划投资1476万元;设备购置项目16个,规划投资862万元。2017、2018年的项目全部在2017年完成,截至目前,开工项目16个,开工面积44137.52平方米,完成投资3458.99万元;竣工项目13个,竣工面积16769.46平方米,竣工项目完成投资2488.99万元。
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学生“不辍学”
该县在2017年招生意见中专门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进行安排,重点关注入学率、巩固率等关键指标,做好失学、辍学儿童的登记、劝返、报告工作,保障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对初中毕业生,5月底前完成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征求就学意愿工作,对拟就读职业学校的,以市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为主,帮助他们合理选择学校和专业,实施“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精准脱贫”,指导其正确选择高中段学校,合理规划生涯发展方向。针对学生流失的问题,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全员家访活动。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进行合理分组,使走访活动覆盖到每个村庄、每个学生家庭,特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帮助解决学习生活困难。班主任在学期初将学生返校、辍学情况及时统计,对未返校的学生及时家访,并做好家访记录,建立跟踪卡,弄清学生流失的原因及去向,有针对性制定措施,促使返校就读。
加强技能培训,实现贫困学生稳定就业
为让贫困家庭孩子掌握一技之长,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该县以“校企合作”为抓手,组建海尔班、海信班、三利班等企业冠名班,由冠名企业定向培训,开展技术合作;在青岛三利集团等长期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轮流安排在校生到企业进行1—3个月的校外实习;与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日照港集团、福田雷沃国际重工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行供需见面会,实行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组织学生岗前实习,实行以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为主、以二次安置为辅的就业方式。2016年,269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全部实现就业,其中安置在县内十大骨干企业179人、社区公益岗位9人、考取机关事业单位5人、外出务工和其他岗位76人。全县中职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68%,专业对口率达到96.12%。 (侯军营 邱学文)
首页 > 今日头条> 莒县教育扶贫多措并举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7
08-20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