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康书记”为什么受年轻人追捧?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老学究往往戴着副老花镜埋头古籍,老革命经常舍不得盘子里泛着的油星,老干部通常喜欢泡壶茶水浏览报纸……岁月的留痕印刻在他们的面庞,人生的厚重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得到彰显。
然而,对于一个不曾历经风雨、饱受风霜的毛头小伙,又该是怎样的一副时代风貌?
描摹当下青少年的群体画像,显然有着契合现实的特殊含义。拿最近的“爆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来说,官场规则的解密、政治角力的博弈,让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观众大呼过瘾。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剧中特意设置的为拉近与青少年观众之间距离的“感情线”,却出乎意料地引起了目标受众的厌倦,更是在社交媒体上遭到口诛笔伐。贫嘴、水军、爱财、啃老、“结婚恐惧症”等一系列标签,显示出不少人对当代青少年的一些误解。
但同“底层小人物”“感情线”等剧情的境遇大相径庭的是,原本以为曲高和寡、沉闷冷僻的反腐主旋律,意外地受到青少年的推崇。剧中配角“达康书记”的一颦一蹙,更是激发了年轻网友的创作热情。“darkcom”“达康书记的GDP”等热词乃至表情包,也在微信朋友圈成刷屏之势。
达康书记的走红,源于其鲜明的性格色彩。一身正气却又带点狡黠,雷厉风行而不乏责任担当,严肃内敛的同时又略显萌态,这与年轻人的气质不谋而合,无形中擘画出了绰约风姿。这群诞生于互联网的年轻原住民,在度过了早期沉迷于0和1的“婴孩期”之后,如梦方醒,渐渐向现实回归。喜欢“二次元”萌物,并不意味着同三次元的脱节;追求个性表达,也并不等同于脱离原生环境。不能单凭社群亚文化的勃兴,就一概否定年轻人接受主流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的客观事实。
如果说,一定要给当代年轻人一个妥帖的形容,“纯粹”二字可能再合适不过。相比拖沓的剧情演绎,直击真相的率真才最受年轻人的喜爱。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关注现实、直截了当……正是与这些特质的遥相呼应,才让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真正俘获年轻人挑剔的目光。
也由此,不能因为“无脑”综艺影视的流行,就轻易断言年轻人的肤浅;也不要单纯依靠感觉,就揣度青少年的喜好。青少年群体的关注点往往依时而动、因势而异,但他们的精神风貌却不会被轻易风化。实际上,只要导演懂得青少年追求真实、渴望真情、探寻自我的需求,就不难把握作品创作的方向、增删合适的剧情线。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亮丽青春,相比于70后的军绿、80后的卡其,网络新时代们可谓五颜六色。但再多的色彩,也无法覆盖成长的轮廓。只有细心观察年轻人的时代风貌,时刻留意风向的变化,才能实现作品的心灵相通、现实的促膝长谈。(摘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盛玉雷)
“炒菜作业”是素质教育的一道好菜
十一二岁的孩子,在你的眼中应该是什么样子?在重庆巴蜀小学6年级11班,37个孩子,个个是大厨。前两天,老师让孩子们梳理的“美食备忘录”中,每个孩子都会20个左右的拿手菜。这门“手艺”得益于他们从2年级就开始的一项家庭作业。
这项特殊的“家庭作业”,不禁让人想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反对死读书,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影响了很多人。
时代发展到今天,在分数压力下,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迹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仍不过时,仍然拥有很多粉丝。重庆这所小学培养“小大厨”,正体现了这样的努力。套用现在的流行概念,这其实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素质教育想得过于高大上,都以为实施素质教育有多么的艰难,因其艰难而裹足不前,甚至绕道而走。这段时间,有着“超级中学”之称的衡水中学到浙江平湖开设分校,持续占据了舆论场。在很多人看来,当下情形下,素质教育根本没有市场,只能接受应试教育的优胜者。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掉下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受到一系列社会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由于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还不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条件。可以说,只要现有高考模式依然存在,大家还只能拼分数,就不可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享受素质教育带来的自由。但这并不是放任应试教育的理由,并非不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借口。
胡适先生曾经讲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温和而乐观的话,同样适应于素质教育。对于当下教育,也许无法做到完全掉头,但适当调整方向,却是可以的。体现在素质教育上,也许很难在初高中阶段推行,但在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却可以把调子喊高一点;也许无法全面地推行,但在现行教育中,适当体现素质教育内容,增加素质教育探索,却是可行的。
重庆这所小学,给学生布置“炒菜”作业,并没有对当下教育模式进行根本颠覆,而只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一点“小创新”“小探索”。就是这样的创新,增强了孩子的动手意识,增进了孩子的劳动能力,促进了孩子人格和独立性的生长。家长们也在这个活动中,学会了对孩子的信任与耐心。有学生讲,“我做了两道菜感觉累死啦,想想家人为我做了那么多年饭,爸妈真是不容易。当吃到自己做的饭菜后,感觉特别香,然后看到爸爸妈妈吃我做的饭时,觉得挺值得的,很有成就感。”这就是其意义所在。
“炒菜作业”是素质教育的一道好菜。重庆这所小学的探索启示我们,素质教育完全可以从小事抓起,有时就从“做道菜”开始。教育是有关人的艺术,有着自己的主动性,在当前教育现实下,对于应试教育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如果有心探索的话,还是可以作出一定的改变,还是可以给素质教育一定的空间。其关键就在于,想不想推进素质教育,愿意为素质教育付出多少。(摘选自《北京青年报》,作者毛建国)
如何解开专门学校“被偏见”的症结
4月17日,湖北省教育厅联合省内8部门发文,要求“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其中明确提出,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专门学校”即指曾经的“工读学校”,在满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对在校学生实施重点看护。(4月20日《新京报》)
自去年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发生校园欺凌以后,校园欺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防治校园欺凌,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破解之道。去年底,教育部等部委也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体现了相关部门拒绝校园欺凌、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决心。
扩大事前干预、社会控制和帮教范围,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纠正,是解决校园欺凌的根本之道。但依然时有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表明,对施暴者的救助仍需加强。
校园欺凌,没有赢家。对受害者来说,身体遭受摧残,心理也势必会留下长期阴影;对施暴者来说,校园欺凌又何尝不会给他们带来苦果?他们毕竟还是青少年,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引导和纠正而自暴自弃,原本美好的人生很可能会画上句点。
正因如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湖北省教育厅的措施,既遵循了相关法治精神,也是对《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相关规定的具体落实。
不过,这项措施要想达到期待中的效力,依然面临不少阻力。据介绍,为了保障未成年人权益,普通学校在校生转入专门学校,目前实行“三同意原则”,即本人、学校及家长均同意。但在现实操作中,经常出现学校同意而学生和家长不同意的情况,以至于目前国内各地专门学校普遍存在生源不足的状况,而大量需要特别看护的未成年人,没有得到应有的专门教育。
之所以不愿意去专门学校就读,是因为不少家长和问题学生对专门学校存有疑虑和担心。在不少学生及家长看来,把“有问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近墨者黑”,专门学校可能变成打架斗殴频发的“热血高校”。又如,一些家长担心,就读专门学校会给孩子留下人生污点。同时,社会上对专门学校不了解,甚至还存在一些偏见,恐怕也是学生和家长的担心所在。
这些担心都是可以理解的,更是需要学校和教育等相关部门郑重对待的。因为,能否澄清家长和学生的疑虑,消除社会公众对专门学校的偏见,是促进专门学校实现应收尽收、发挥效力的关键。
实际上,与普通学校一样,专门学校同样是经教育部门批准同意设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在常规课程之外,对职业教育、法律教育和心理辅导更有侧重。法律还明确规定,毕业的未成年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同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但是,从湖北措施出台后引发的热议来看,多数问题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似乎并不明了这些内容。对此,学校和教育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面询谈心、讲座介绍及现场参观等多种方式,加大宣教力度,让问题学生和家长能够认识到,就读专门学校,利大于弊。相反,如果不及时接受救助,问题学生很可能一错再错,进而给社会安宁留下隐患。
同时,学生、家长包括社会公众,也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专门学校的认知,及时扭转对专门学校的成见。这既是对问题学生的人生负责,也是对社会未来负责。(摘选自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李洪磊)
自主招生考试仍需向高考学习
每年临近高考,关于高考与自主招生考试孰优孰劣的讨论便不知不觉多了起来。近日,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卢晓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更优秀,自主招生考试采用的“怪题”“偏题”更有助于考察学生综合素质。
必须承认,部分学校的自主招生题目的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复旦大学某年出过“《西游记》中有多少妖怪”的试题,更让观者拍手称奇。与高考试题的最大不同在于,此类试题很少有标准答案,甚至连大概的答案范围也没有,它们考察的并非具体知识点,而是考生临场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此类题目反映了大学教育同中学教育的根本差异,即前者重视学生自觉联想、主动学习的能力,后者更重视培养学生对固定知识点的识记。如果高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大学学习做准备,显然自主招生考试更为合理,这也是越来越多高校愿意采取自主招生形式录取新生的原因。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自主招生考试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广受赞誉的“怪题”“偏题”虽常给人醍醐灌顶之感,但真正能考察学生能力的毕竟少之又少。所谓“综合素质”只是相对模糊的概念,不同学科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并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科不同任课教师对其理解也存在差异,严格地说,世上并无精确考核学生潜在素质的方式。为区别于以考察具体知识点为主要形式的高考,许多院校剑走偏锋,将“怪题”“偏题”变成了哗众取宠、不知所云的东西,这就事与愿违了。近些年来,受自主招生考试影响,高考中主观题比重越来越大,不过为了保证公平,高考依然以客观题为主要考察形式。自主招生考试似乎有意与此种传统划清界限。可正如同大学教育不能同中学教育截然分开一样,自主招生考试也必须符合一般的考试选拔规范,即在考核方式、范围上必须事先有大略清晰的界定,知道通过具体的考题,考察学生哪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一些学校的自主招生题目之所以屡遭诟病,就是因为它们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盲目求偏、求怪。
作为选拔人才的竞争方式,除了出题意旨必须清晰外,考试的公平、透明也相当重要。尽管时不时出现高考作弊、考题泄露等事件,不过公允地说,经过长期实践,高考的公平性、透明度还是相当高的,且仍在持续提高。反倒是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往往打着“自主”旗号,背后的审核流程,甚至具体评分细则均未公开。原本自主招生考试就是各高校独立开展的,考生同招考院校直接联系,中间缺乏任何特殊的监督机构,更兼考题主观性强,即便确实出现舞弊等行为,考生也常常状告无门。颇为吊诡的是,一些院校反以自己的不透明、不公开为荣,认为这是自主招生迥异于高考的表现,殊不知,若缺乏必要的公正、平等,选拔就没有意义。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9.2%的受访者认为自主招生减少了教育不公,42.2%的受访者认为加大了。40.0%的受访者认为自主招生减轻了考生压力,31.6%的受访者认为增加了。56.1%的受访者希望自主招生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各大院校在挖空心思发明新颖的考题前,需多听听考生意见,做好流程、细节上的公开、透明工作。
如果说高考需要从自主招生考试中汲取营养,那么,自主招生考试在现阶段更需向高考多多学习,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正可各取所需。(摘选自《南方日报》,作者路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