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江津行)”采访活动上的发言
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蔡增灏
(联系人:张杰13452363868)
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江津区教育战线1.6万名教职员工,27余万在校学生对莅临江津的媒体朋友们致以衷心地感谢和诚挚的欢迎。感谢大家关注和支持江津教育,为江津教育加快发展热情鼓呼。
重庆市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市委书记孙政才要求江津区努力成为城市发展新区‘领头羊’,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在城市发展新区名列前茅,改革创新走在全市前列。
为此,江津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台了系列重要改革措施助推教育发展,成效明显。教师周转宿舍、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利用民办学校化解城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题、创新举措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4项改革举措受到吴刚副市长签批推介。2014年9月,我区与市教委共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共同实施“规划建设、师资保障、质量提升”等八大体系改革。2015年4月,我区与重庆师范大学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搭建了教师教育新平台。2015年10月,我区成为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8个综合试点单位之一,各项工作正积极有序推进。
我们认真梳理这些年江津教育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和成效,择其八个方面的内容,向各媒体朋友做以介绍。
一、江津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成为全国唯一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的综合试点
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一个热词,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厘清政府、学校、社会各自的权责边界,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公正评价”的教育治理格局。
江津是全国唯一以政府名义获批的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而其他都是以教育系统或者学校为责任主体,因此我区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具有其他试点单位所没有的体制优势。为确保到2017年,形成在西部地区可复制、可借鉴的“江津经验”,区政府充分履行改革主体责任,筹各方力量参与改革,区内各相关单位都划了“责任田”。目前,“江津区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实施方案”已制定下发,33个配套方案相继出台,“1+33”的制度框架体系已初步成型;学区制改革、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建设、学校章程制度建设、第三方评价主体培育等改革行动正在推进,受到各方广泛关注。
二、提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2所高中阶段学校7所为优质学校
201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首次写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我区自上世纪末完成“普九”工作后,就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加快高中学校网点布局、着力实施普高升重、扩大高中阶段招生人数,2012年,我区拥有普通高中学校10所,其中市级重点中学达到5所,区内2所中职学校均为全国重点中职学校。2010年我区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数首次超过初中毕业人数。2015年,我区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规模达到4.8万人,毛入学率接近95%,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实现了提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目前,我区高中教育具有几大优势:一是优质学校多、占比大;二是中职规模大于普高规模;三是各高中阶段学校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避免了恶性竞争。包括两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招生范围和服务方向都各有侧重,专业建设各有特点。
三、职业教育辐射云、贵、川,每年培养输送技工近3万人
目前,江津拥有职业院校8所,其中引进6所,本土培育了国家示范中职、重点中职各1所,全区共有职业院校教师4100人,在校学生近8万人。去年招生2.8万人,约85%来自区外,聚集辐射作用明显。
江津职教因其办学特色鲜明、学生素质过硬、服务社会经济有力备受社会各界推重。去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率队到江津检查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江津职业教育发展成绩给予高度肯定。《光明日报》《半月谈》《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新网》等媒体对我区职教发展做了专题报道。
我区本土中职教育主要特色表现在:
一,以改革促发展,坚持走在全国职教改革前列。一是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以重庆工商学校为龙头,组建了地跨渝黔川滇4省市,拥有40所职业院校、80家知名企业、6万名在校学生的大型职教集团,开启了全市集团化办学先河;以重庆江南职高为龙头,组建了江南农民创业就业培训集团。二是创新“园团办学”模式,紧邻两所中职学校,分别设立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促进集团与园区发展的紧密融合,“园团互动”办学模式,被教育部作为全国七个典型模式之一向全国推介。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与工厂、教室与车间、教师与技师、学生与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收等“八大融合”,取得了较好效果,“江津技工”成为全国职教业中的一张名牌。目前,重庆工商学校作为我市唯一一所、全国27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之一,同时也是全市“3+4”分段培养和“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试点学校之一,始终走在了职教改革的前沿。
二,以服务促发展,坚持为地方经济提供原动力。在工农业园区设立职教创业园,搭建职教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微型企业创业基地”,设立“众创空间”,提供技术指导和创业资金扶助。同时,在创业就业上,采取“订单”“定向”“定岗”及“企业冠名班”等模式加强就业工作。2009年以来,全区职业学校累计向区内工业企业输送技工5.5万人,培训产业工人2.5万人次,年创造劳务收入近10亿元。富集的职教资源吸引了上规模工业企业35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4家来津投资。江津职教正促进“江津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推动江津工业增量提质升级。
四、5年投入18亿元提升办学硬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2011年、2012年,重庆市相继出台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实施办法》,我区当时对照标准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行了自评,结果仅为16分,距离85分的合格分差距甚远。
这几年,我区狠抓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相继投入18亿元全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改造校舍71万平方米、运动场27万平方米。几年间,26所新建、迁建中小学幼儿园(含在建8所)拔地而起,28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全面投用,2401套教师周转宿舍陆续建成,全区中小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区还投入1.44亿元,狠抓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设施装备“脱胎换骨”。全区中小学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图书室等达标率均为100%;中小学“数字校园”建成率,教育城域网覆盖率,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达标率,远程教育“班班通”覆盖率均达100%。
今年5月11日,市政府督导组对我区办学基本条件的评分为93.5分,其他指标均大幅高于达标验收标准。从16分到93.5分,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今年10月,我区将迎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督导认定,我们充满了信心。
在全力保障义务教育硬件建设提档升级的同时,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目前我区已创建全国、市、区各级特色学校56所,占全区133所义务教育学校的42%。4项教学成果获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首次评选国家级奖励,是中西部获奖最多的区县,11项教学成果获市级教学成果奖,以聚奎中学“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一大批课改成果在全国影响广泛。“梦想课堂”主题班会活动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书信肯定。教师专业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仅去年就有6位教师在全国现场赛课及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7位获重庆市一等奖,居全市前列。学生参加全国、市级各类竞赛、检测,均居于城市发展新区前茅,2015年各类竞赛获奖就达2000余项次,如龙华小学蝉联重庆市小学生排球赛“九连冠”,四面山学校连续两年获青少年门球赛全国冠军、江津中学蝉联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冠军,重庆工商校连续七届蝉联全市技能大赛团体总分桂冠等。
五、连续6年实施学前教育优化行动,每年投入上千万元扶持民办幼教
幼儿时期是幸福人生的起点。2010年以来江津深入实施了两个优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采取“三大举措”,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基。一是改革供给,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三管齐下”,实现了村(社区)学前教育园点全覆盖,基本满足了群众就近入园需求。特别是园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因我区实施早、覆盖广、效果好,受到吴刚副市长签批推广。二是优化师资,破解幼儿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补足配齐专职幼师,不断壮大专业队伍。开展全员免费培训,通过专项活动提升教师素养。组建专业团队,设立实验区和区级实验园,扎实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建设,不断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三是奖励帮扶,破解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开展公民办“手拉手”帮扶活动和打造优质特色民办园活动引领帮助民办园“快发展”;五年来落实奖扶资金5200余万元鼓励民办幼儿园“上档次”;通过赠送教玩具等方式优先支持偏远农村地区的小规模幼儿园“优环境”。2013年5月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区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充分肯定了我区学前教育工作。
六、大力实施农村教师“六个倾斜”激励机制,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全覆盖138所农村学校
在备受关注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我区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举措,在执行好上级政策的同时出台系列本土政策,在干部选拔、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优评先、培训培养、福利待遇上实施“六个倾斜”,让农村教师有更多获得感,确保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针对农村教师待遇问题,我区做足“加法”,各项政策性补贴按上限标准执行、财政资金足额保障不留任何缺口,农村教师补助最高达到每月980元。同时,提高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比例,对在农村或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实行免论文、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每年定向推荐在山区村小任教满15年的教师评聘小学高级教师的“三免一定向”政策,降低农村教师评职称的“门槛”。
针对农村教师住宿难的问题,我区从2012年起自筹资金1.5亿元建设了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覆盖138所农村学校,农村教师住宿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针对小学新聘教师村校工作“首站制”导致教师不稳定的问题,从2015年起我区新教师全部以中心校、完小为主体招聘,而且参加工作最初几年不安排到村校工作。村校师资由中心校统筹安排轮岗、走教。
针对师资配置的城乡差距问题,我区出台专门政策,全面实施学区制改革,通过“领雁带动、城乡互动、片区联动、联盟推动”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同时与重庆师范大学签约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组建“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培训培养新平台;建设100余间“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十百千工程”,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通过这些举措,我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正在补齐,农村教师进城热等现象迅速降温。吴刚副市长签批肯定我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四创新”举措,教育部网站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新华网、网易等都作了大量报道。
七、构建全覆盖各阶段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率先在全市设立“生源地助学金”
除严格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外,我区早在2008年自筹资金在全市率先出台“生源地贫困(优秀)大学生助学奖励金”办法,每年为区内户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和优秀在校大学生发放2000-6000元不等的助学金,填补了大学资助的空白。截止2015年底累计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6900人,发放金额2287万元,圆了一批又一批贫困学生的“大学梦”。
2012年我区率先建立了从幼儿到大学的全覆盖资助体系,实现了“在江津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2015年,江津区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运行,面向社会筹集资金用于扶助贫困师生、助学、助教。
八、率先开展西部农村村小课改研究,农村课改实现低碳突围
早在2001年,我区率先开展“西部地区农村村小实施课程改革研究”,2003年该课题被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低碳课改之路。下面区教科所的刘小红所长将为大家作深度介绍。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