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苗蔚林:错误教育政绩观是应试教育的重要根源之一
2016
05-18

苗蔚林:错误教育政绩观是应试教育的重要根源之一

  错误教育政绩观是应试教育的重要根源之一

  ——我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之四

  (说明:本文所说的“应试教育”指的是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特别是指初中教育。)

  每每谈起应试教育,社会各界都痛恨不已,都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恶劣后果,那么,应试教育产生的的根源在哪里,大家似乎都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当下一种错误的教育政绩观是产生应试教育的根源之一。

  任何事情的发展,内因都是主要的,外因仅仅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教育思想是来自教育管理的内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把应试教育的产生归结为“家长期待”,这样的观点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是一种推卸责任。近二十年来,我们也看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有了飞速发展,比如江苏南部的基础教育,正在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公民教育转变,但是,二十年的时间,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应试教育在一些地区也飞速发展,正在走到极致,这种极致,也就是应试教育的末尾阶段。

  落后地区官员生活的区域,经济发展依然滞后,社会价值观与发达地区也有所不同,大多还停留在物质和精神双重“温饱”阶段,特别是精神的温饱。他们都是因为有了分数才成为现在的人才的,所以,他们依然认为:不能通过考试这一关的人只能到农村就业,教育只有出了分数,才是成功的教育。没有分数,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只有通过考试能解决问题。

  “上为之,下效之”,校长作为最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唯上级考核是瞻,必须把分数考核作为学校生命线,为了完成相关考核,采取各种办法提高分数成为必然。不同的校长教育思想有不同的理解,各人不同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工作经历都是这些校长管理的重要经验。于是,我们看到有些学校在教师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出现了很多被称为军事化的管理措施,有的做法很极端,甚至不够人性,学生从早晨6:00到晚上22:00几乎都排满了课程,除了吃饭、上厕所,有些学校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不够用,每天都有几门学科的考试……网络里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很多,笔者不一一介绍。就这些看似奇葩的做法,却经常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甚至作为经验推广。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没有升学率,再好的办学经验只能是放屁,有了升学率,即使是放屁也是办学经验”的对应试教育的极端认识。

  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有关部门对于基础教育的评估落脚点还是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上,还是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基本是唯一的生命线。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教学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就是分数吗?分数是不是学校的生命线?应当说,当下,有关部门是把分数作为学校的生命线的。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落后地区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生活,接受着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理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改变认识:考试分数不是唯一出路。但就是这样一种改变却被应试教育的引领者认为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大加鞭挞。我们呼吁的是“知识改变命运”,但却被应试教育的固守者改成了“分数改变命运”。打工的农民都已经认识到仅在学校考个好分数是不行的,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作为教育人,却依然抱着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不放,有关部门在教育思想的改变上,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依然以分数作为考核基础教育几乎是唯一的标准。虽然冠冕堂皇上还有诸多标准,但真实的标准就是你的升学率如何,你的平均分如何,等等。

  当下,经济落后地区在发达地区的带领下,正在走向振兴。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振兴的过程中,也就是现在这个时期,将是应试教育最极致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应试的方法越来越残酷、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矛盾越来越对立、师德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因为学习的原因,耐挫性越来越差,走极端的例子越来越多。这不是笔者的虚构,正在我们身边逐步成为现实。

  我们不得不悲哀地看到:大力推行应试教育在一些地区还是那么如火如荼,一些主管部门的领导还继续以“专家”自居,向学校的校长指示自己的“应试教育经验”和“指导思想”,一些学校的校长还在用一些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健康成长规律的手段去提高分数。

  最后,让我们把一句震撼心灵的话读三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延伸阅读:

  张志勇:政绩观问题仍然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著名教育学者

  2015年年初发生的两件事,也许会记入史册:一是上海市在全国31个省市中率先放弃年度GDP增长指标;二是国家体育局违犯中央巡视组有关整改要求,擅自出台继续设立全运会金牌激励政策的指导意见,受到有关部门的严厉批评,并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上海市的举措,可谓是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典范;国家体育总局的做法,则切实反映了我国各个行业转变政绩观之艰难。

  多年来,我一直大声疾呼尽快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虽然在局部、在某些方面有所进步,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影响教育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很遗憾,时间过去了将近五年,这一办法仍然不见踪影。在任何一个举国关注的民生系统,很难想象仍然像教育系统一样,至今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教育政绩考核办法,或者说,至今对一个地方教育做得好坏,没有一把权威的正确的科学的评价标尺。

  在这里,我再次向全国教育系统大声疾呼:请不要再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锁链羁绊孩子的健康成长了,解决教育政绩观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教育政绩观问题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系统性

  教育政绩观问题事关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问题、旗帜问题、方向问题、科学问题。

  只有解决了教育政绩观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问题。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立德树人,可是片面的仅仅以追求升学率为标志的教育政绩观,只重视升学需要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从根本上就把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虚化、弱化、边缘化了。

  只有解决了教育政绩观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教育系统的依法治教问题。我们喊了多少年要依法治教,可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的教育违法现象,诸如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不保护青少年的睡眠时间,等等,人们对此大多采取视而不见的冷漠态度,说到底,是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使然。

  只有解决了教育政绩观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问题。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有规律的,但长期以来教育系统向教育科学要质量的意识始终非常薄弱,而向时间,或者说向加班加点要质量的意识却始终甚嚣尘上,这都是由应试本位的教育政绩观所决定的。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什么学生负担轻重的问题,而是一个教育科学问题。在应试教育本位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永远无解。

  只有解决了教育政绩观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教育公平问题。强调教育公平,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最重大的教育发展战略选择,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在解决人民群众有公平的入学机会,保障所有困难家庭的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但是,入学机会的公平只是教育的起点公平,教育的最重要的公平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这才是教育的实质公平。不能不承认,由于应试教育的政绩观作怪,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从学校教育系统的资源配置,到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都在向升学有望的少数孩子倾斜,这种教育资源配置严重破坏了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实质公平。

  只有解决了教育政绩观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教育的根本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的子女上学不是目的,上有用的学、上有价值的学,上人民群众能够就业谋生的学,上人民群众终生幸福的学,这才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教育权益。

  二、解决教育政绩观问题的条件正在日益成熟

  教育政绩观问题不解决,中国教育不可能真正走上健康科学发展的轨道,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世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背道而驰。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事物的发展与演变都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都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认为,从整体上推进我国教育政绩观转型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

  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由于教育底子薄、国家财力弱,新中国成立甚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长期处于少数人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阶段,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先后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机会的普及与多样,为人们的教育选择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社会用人观正在发生根本转变。长期以来,由于少数人上学、少数人上好学、少数人上大学,教育系统本身就承担着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鉴别功能,因此学历高低自然成为人们就业的重要标尺。而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学历即能力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具备学历的人当中选拔有能力的人,成为社会用人观的一种主流。自然,人们对教育本身对人的能力培养的价值需求就会提高。

  不同学历之间教育投入的回报率正在被“扁平化”,或者说,正在被拉平。在当下的就业市场上,中专生、专科生与本科生的初始工资水平,在许多领域已经被拉平,据此有人认为,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出现。我认为,从根本上说,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接受的教育本身有没有用。这种教育投入回报率的“扁平化”,带来的一个积极效应就是老百姓对学历教育的盲目追求在降低,而对有用的教育的理性选择意识在增强。

  人们的教育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实质上并不高,人们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颇有微词,对青少年道德素质不高深感忧虑,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持续不满。这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能升学,也关心孩子的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三、教育系统不能再做人民群众的“尾巴”

  谈到教育政绩观的转型,不少主政一方的书记、市长们仍然再拿人民群众做说事,说什么人民群众需要升学率,人民群众需要重点升学率,人民群众需要“北清率”……。

  其实,这是再打着人民群众的旗号来为自己错误的、片面的教育政绩观“张目”。试问:哪里的人民群众只要升学率,不要自己孩子的德性成长?哪里的老百姓只要重点升学率,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哪里的老百姓只要“北清率”,不要孩子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哪里的老百姓只求自己的孩子考上个重点大学,而不要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广大人民群众固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能考一个好大学,不能不说他们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得更全面,成长得更快乐,发展得更健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能有用的知识,更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能,甚至将来能“服个大务”。

  真心希望各位党政要员、教育官员,不要再拿老百姓作为自己追求政绩一己之私的挡箭牌啦。

  教育战线到了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的教育政绩观,取代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政绩观,坚决停止单纯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时候了!

  呼吁中央政府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用“一篮子考核指标体系”,取代单纯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考试评价教育的这种“一俊遮百丑”的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