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博 摄影报道
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默默坚守,不断耕耘,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团队的名字叫区教育局宣传外事科,他们曾连续多年荣获“四川教育宣传先进单位”称号。在他们的指导下,全区3所学校获得“成都市首批国际化窗口学校”荣誉称号。
乐于奉献的“拼命三郎”
5月6日,记者走进区教育局宣传外事科,门对门两间办公室。原以为这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团队,却不曾想到整个科室只有3名工作人员。一大早,科室负责人凌蓉已赶赴青白江开会,而另一名工作人员万明则还在办事的路上,就像留守的张俊飞戏称的那样:“别看我们人手不多,但个个‘以一当十’,个个都是‘拼命三郎’。”
原来,宣传外事科除了要承担整个教育系统的宣传,还要承担外事工作,如教师的出国培训、国际化学校创建、师生的国际素质培养……另外,还要负责全区的德育工作。
据了解,在成都其它区县,仅仅外事工作就有专门的科室承担,人员也要多得多。尽管如此,宣传外事科的同志们却没有任何怨言,工作量大的时候,他们就利用休息时间赶,熬夜加班对他们来说已是习以为常。
不计报酬的“石敢当”
刚刚结束的全区教育系统外事工作培训会成功闭幕,凌蓉和她的团队终于松了一口气。
原来,为了筹备这次会议,他们提前两个月就开始认真地准备。为了让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他们几乎通读了各级所有的文件,详细了解相关政策,做到了心中有数。
凌蓉说:“只有装满一桶水,你才能给别人一杯水。作为管理指导方,我们不仅仅是要成为行业的‘传声筒’,更要成为专家。”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开展外事工作,他们多次到市教育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和成都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取经”,对最终形成的外事工作管理制度反复修改,多达10多次。
宣外科,人少事多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是前任团队还是现任团队,大家凭着一股认真学习的钻劲、一股干事业的狠劲,既分工又协作,把宣传、外事和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仅去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在市级以上媒体就发稿600余篇,在县级以上的报刊、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发宣传报道稿件2300余篇,去年全年共处置各类教育舆情信息 100余条,舆情总量比上一年下降了20%。
另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双流教师赴国外培训合计400余人次,境内外师生交流互访达1800余人次,新增友好学校达15所。去年,成都市第六届“美德少年”评选中,全区共有5名孩子获评“美德少年”,而双流建校、实验小学、东升一中德育工作更是被作为典型被专题刊载。
一项项成绩,无不述说着这个团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