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5月7至8日,由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发起的以“重温辉煌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拓展教育功能”为主题的全国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在绵阳召开。来自北京、江苏、河北、吉林、四川、甘肃等省市50多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全国30多家红色场馆的负责人,围绕红色场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关达成共识。
座谈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和红色场馆负责人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来的辉煌历史,就如何充分发挥红色场馆展示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用建言献策,着重研讨了红色文化助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建设幸福美丽中国的重要功能。
“红色场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珍贵资源。”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少将颜晓峰说,红色场馆的历史性决定了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稀缺资源、红色场馆的固化态决定了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形资源、红色场馆的价值能决定了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效资源。
通过充分的研讨、交流,专家、学者们认为:红色场馆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物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世界认识中国特有的文化品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纪念场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起着重要的牵引示范、强基固本作用,建议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系之中,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殿堂、核心价值观的课堂、中华文化的高地。在新形势下,红色场馆要有效地策划、组织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人民热爱党、热爱民族与国家,为增强党的战斗力、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竞争力作出应有贡献。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自2010年5月免费开放以来,累计接待社会公众1016万人次,‘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自建成开馆并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社会群众330余万人次。”据“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纪念馆管理部部长杨孟昀介绍,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害遗址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一个肩负历史责任、肩负发展使命、肩负教育职责的宏伟工程。它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是一处生动的科学蓝本、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丰碑。
会议在结束之际,与会专家、学者联合发布了《纪念场馆教育功能·绵阳共识》。(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