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首个网络消费指数——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下称网络消费指数)正式对外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中国增长模式出现了历史拐点,GDP三驾马车中,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而即便是在经济增速趋缓的当下,2015年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依然为66.7%,其中,全国网络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1%,也就是说,这部分的消费引擎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五分之一。
从规模看,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五年时间里,网络消费规模指数稳步上升,扩张了12.1倍,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2倍多;从同期的人均情况看,扣除物价因素和季节因素,大家还越买越多,在网购人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网络消费水平指数从2011年1月的96.0上升到2016年4月的122.2,涨幅为27%。
同样,伴随规模的上升,网络消费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也从2012年的0.8个百分点上升到2014年的1.8个百分点,尽管2015年经济下行,网络消费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仍达到1.6个百分点,网络消费的稳定、强劲增长,说明网络消费正在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从行业上看,网络消费正在从实物型向服务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服务型网络消费金额占比从2011年4.3%上升到2016年4月的25%,5年间,吃喝玩乐等服务型网消规模指数扩展了70.2倍,月均增长率为7.0%。而同一时间内,买包包、买食品等实物性网络消费金融占比则从2011年的95.7%下降到2016年4月75%,5年间网络规模指数只扩张了8.6倍,月均增长率为3.5%。
5年间,出门用打车软件、吃饭用APP订餐、网上团购电影票、手机预约健身和教育培训课程……线上买单,线下消费,线上带动线下的零售和服务业,互联网+发挥积极作用。“新消费时代”的来临,使得服务消费迅猛崛起。这一特点也成为2015年“双11”购物的一大特征。例如,在天猫,5000份宝马4S保养套餐不到2分钟被抢购一空。
在这个趋势下,哪些行业最为受益,哪些行业增速又开始放缓?数据显示,餐饮(线下消费)、航旅、教育、生活服务等服务消费的年增长率在70%以上,表现最为突出,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线上、线下的消费融合,也就是O2O,是未来消费的主要特征,而它们恰好也是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上表现最强劲的力量。”《新财富》消费类的最佳分析师、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研究院汪立亭指出。
而从网络消费层次来看,北京、上海和江苏的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化妆品、体育娱乐等消费)超过了生存型网络消费水平(食品、日用品等),从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指数看,前5名依次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排在最后五名的依次是贵州、河南、山西、宁夏和甘肃。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省份,享受型消费水平越高。
不过,农村市场正成为挖掘中国消费潜力的“新蓝海”。随着交通物流条件的改善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偏远和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网络消费增长较快。一样是网上消费,生活在北海市的比起生活在北京市的并不差。
在过去5年间,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的网络消费人数不断增加,报告以首次消费时间不超过1年的增量用户为例,从增量看,三四线城市增量用户交易人数占比从2011年的55%上升到2015年的63%。而在网络消费水平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海南和西藏榜上有名,这说明网络消费通过网络技术拉近供需两端的距离,使得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可以方便地触达消费品,普惠价值初显。
从人群特征来看,男性和女性在消费规模和结构上体现出较大差别,从网络消费规模看,男性略逊于女性,2016年第1季度,男性和女性的网络消费规模指数分别为524和527。但更爱享受,却成为男性网络消费的群体性特征。男性的消费水平略高于女性,从消费结构看,这与男性的享受型消费占比较高有关。男性消费在发展型(文化办公、教育服务、医疗保健等)、享受型(体育娱乐用品、汽车类、航旅等)消费上都超过女性。这也一定程度折射出中国家庭的运转方式,女性更注重居家基本消费,男性更着力于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