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抗艾女警察张广军用药医病 以爱医心
2018
01-03

抗艾女警察张广军用药医病 以爱医心

  法制网讯 见习记者王泽艳

  靠近门口的一张病床上,身着囚服的病人浑身抽搐、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身边的大夫戴着一副薄薄的防护手套,来回触碰病人的身体紧急诊治,她一边嘱咐护士扎针,一边柔声安慰病人,“不要紧张,没事儿”,似乎对白大褂上触目惊心的斑斑血迹习以为常……

  这一幕,被山西省新康监狱(即山西省109医院)一名监狱警察的执法记录仪记录了下来。

  这是一对特殊的医患关系。

  病人,含恨铁窗,饱受艾滋病摧残,甚至不知,自由和死神,哪个会更早等到?

  大夫,时刻面临职业暴露和人身受袭的双重风险,行医也是执法,诊治也是改造。

  这群特殊的医生被称为“监狱医生”,画面中的大夫——感染性疾病监区长张广军,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第30个国际艾滋病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山西省新康监狱,近距离走近张广军,走近这些奋战在抗艾一线的监狱警察们。

  为父学医 女监区长抗艾路上负重前行

  伴着“艾滋病”、“监区”、“袭警”、“男性服刑人员”等的固有印象,只闻其名,很多人以为“张广军”是一名魁梧挺拔的硬汉。

  所以,当见到眼前这位温柔文静、娇小瘦削的监狱女医生后,几乎同时,所有人的心头都升起了同样的疑惑。

  “除了女子监狱,张广军应该是全国唯一的女监区长,直接管理男性服刑人员。”教育矫治科科长王健勇满是赞叹。

  张广军说,自己学医的初衷其实很“自私”。

  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做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后来,不忍看到正值壮年的父亲被高血压折磨,为了帮助家人,孝顺懂事的张广军选择学医,救死扶伤。

  1991年,山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张广军被分配到新康监狱传染科工作,成为一名从事医疗工作的监狱警察。只想单纯做一名大夫却要给男性服刑人员看病,这名23岁小女孩一开始的顾虑和挣扎可以想象。

  2005年7月,新康监狱开始接管全省监狱服刑人员艾滋病的诊疗和监管工作,已是科室负责人的张广军,虽然心存恐惧,还是毫不犹豫地接诊了第一个艾滋病服刑人员,“领头人要有付出,让人看到你不怕困难不怕风险,再辛苦再危险,总得有人去做吧!”

  除了职业暴露,张广军还需“对付”这群病人的各种“招数”:性情偏执不配合治疗、恶意人身袭击报复社会、夸大病情逃避劳动、甚至还有家属无理取闹……

  就这样,时间转过了12个年轮,“所在监区累计收治艾滋病服刑人员近300人次,未发生一起职业暴露事故和医疗纠纷”,张广军交上了一份令人钦佩的答卷。

  “对于这份职业选择,有后悔过吗?”监狱女医生不止一次被问到。

  “有时,自己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病人还是极度抵触,拒绝你的关爱和建议,有那么一瞬间,曾想过要放弃这个人。”张广军坦言,但是,医生的使命和监狱警察的职责又很快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

  “如果重新选择的话,可能不会再做这个,有时突发情况下根本来不及做防护,想想也后怕。因为责任一直坚持,能给病人带去希望,心里会感到欣慰。所以,不会深入去想那些危险,也不会去想重新选择。”张广军诚恳地表示。

  医者仁心 沉甸甸的四句话诠释“不歧视”“不抛弃”

  “作为一名医生,她沉稳专业,病人信任她;作为一名女性,她拥有天然优势,细腻体贴,服刑人员对抗情绪少。”与张广军共事多年的原特管区第一任教导员高名武如是说。

  “首先把他们当做普通病人,改造从心开始”,张广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挽救生命的同时也挽救灵魂。

  ◆对初识的人:“有些人,有些事,远远比你想象得更美好”

  在新康监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怕被歧视,有些服刑人员很难管教,对监狱警察也是“毫不客气”。第一天上班,张广军就被来了一个“下马威”。

  查房时,面对张广军的嘘寒问暖,一名服刑人员轻蔑地嘴一撇:“哼,惺惺作态”,并从兜里掏出一把花生米,满是挑衅地递了过来。其他服刑人员也都嚷嚷着看热闹。

  张广军知道其中的意味,她没有多想,顺手接过花生,剥开一粒就往嘴里送,并仔细询问大家的病情。顿时,这名服刑人员傻眼了,整个监舍也是寂静一片。

  至今,张广军的那句“你要好好改造,按时吃药,你要知道,有些人,有些事,远远比你想象得更美好”,仍在很多服刑人员的耳畔回荡。

  “这个举动让我们觉得没有被歧视,大家心服口服,她说话的分量更重了!”见惯了各种家人歧视情形的一名服刑人员眼眶微红。

  ◆对治疗的人:“这些药是每一个人的生命!”

  每天,两顿,有上百名服刑人员要吃药。已是副院长的张广军都会亲自把药包好,仔细记录!

  “这种活让护士做就成,您没没必要亲自做吧?”服刑人员翟某有些不解。

  “工作虽小,但这些药是每一个人的生命!这些细微行为都是在延续他们的生命!马虎不得!”张广军的语气很坚决。

  同样是药,“安慰剂”事件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有些服刑人员想被关心,经常半夜吵闹,借口身体不舒服要吃药。张广军给他们做完检查后,并不点破,而是会给开一些维C之类,陪他们聊会天。

  “感到自己没有被抛弃!”很多服刑人员都在重复这句话。

  ◆对逝去的人:“想减少他们的遗憾!”

  服刑人员翟某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服刑人员卢某流脓不止,张广军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其包扎。由于疼痛难忍,卢某一次次撕掉纱布,拒不配合治疗,还威胁道“老子要是病发了,咬你一口,也让你尝尝艾滋病的滋味!”

  “再折腾,如果加重病情,你就真完了!”,张广军毫不退缩,继续为其治疗,终于让卢某卸下心防,“别人见我都躲着,您却真心为我治病,谢谢!”

  后来,卢某病危,母亲来看他时只站着说了几句话便匆匆离去,临终前,卢某对此耿耿于怀,非常伤心,认为母亲是嫌弃他。

  闻讯,张广军拉住卢某的手,像母亲一样安慰道,孩子,你不能这么想,不要否定母亲的爱,如果她真的嫌弃你,就不会过来了!只是,你们长久以来的相处模式不同,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

  之后,卢某安详地离开。

  有人曾问张广军为何这样做,她说:“作为医生,在挽救生命时会竭尽全力,如果生命离开,就为他们减少一些遗憾吧!”

  ◆对出狱的人:“不要让我在这里再看到你!”

  “张主任,我身体挺好,你给我带的药,我还继续吃,我已找到修路的工作,一天60块,能养活自已了!”

  “张主任,我按你的要求化验了肝功能,转氨酶89,吃点啥药?”

  ……

  这样的电话,张广军经常接到。

  “又活着出去一个!”谈到那些刑满释放的艾滋病患者,高名武总是两眼放光,欣慰不已。

  而对于这些人,张广军的叮嘱永远是:“真的别再回来了,不要让我在这里再看到你!”

  所以,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咨询,为他们能自食其力而高兴,“打电话是对我的信任,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感觉不错!”

  爬山减压 不争名利率性简单生活

  与严谨绷紧的工作状态不同,生活中的张广军,简单洒脱,随性而至,随遇而安。

  未装修的60平米住房、没有流量的手机、不花心思不讲究的吃穿,坐着公交车欣赏窗外的风景便很知足。

  不善言谈的她,不愿把工作上的压力向别人倾诉,“怕别人担心徒增烦恼”。

  于是,每个周末,丈夫都会带她去爬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只是看着,静静欣赏,便会获得内心的宁静。”

  享受平淡生活的张广军,对功名利禄也很淡泊。省监狱系统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省五一劳动奖章……纵使各种荣誉加身,她也只是想“低调”。

  “荣誉面前她不争不抢,有好几次她都是亲自去找狱领导在评优的时候不要评她,把机会让给我们!”监狱警察魏瑞军说。

  而对于家人,很多时候,张广军抱有愧疚。

  所以,当她半夜接到需要紧急抢救的电话时,当同事的弟弟出车祸让她帮忙值班时,当她主动让两个医生回家陪高考的孩子而自己硬生生在监区值了三天三夜班时,丈夫理解而温暖的一句“快去吧”,会让她感动良久。

  生活里粗线条,人际中热心肠,工作上向前冲、荣誉前往后躲。

  这就是张广军。

  致敬监狱警察 用勇气和坚守践行治本安全观

  今年7月,司法部“砥砺奋进的五年·司法行政故事”最美法律服务人之监狱警察候选人名单发布,张广军榜上有名。

  不爱“抛头露面”的张广军,值班之余不辞辛苦地配合着密集的采访行程,她说,之所以接受采访,是想让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这群奋战在抗艾一线的监狱警察们。

  无论是治疗还是监管,对他们而言,似乎最辛苦的不是连续的值班,也不是突发紧急情况的处置,最辛苦的是,背负着一旦自己被感染很可能会“连累”家人的沉重的心理负担。

  “张主任每天都会叮嘱大家做好科学防护,她反复要求医护人员,状态不好的时候绝不要扎针!”监区的一名护士表示。

  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生张文霞曾与张广军一起接诊了第一位艾滋病服刑人员,据她回忆,之前大家对艾滋病不太了解,非常恐惧,有一年夏天,她在楼道遇到一位穿着半袖的其他科室人员,一见到她就抱着胳膊躲开,“虽然伤心,却也理解”,她有点苦涩地表示。

  如今,随着对艾滋病的了解以及与病人的相处,许多监狱警察已从最初的恐惧、无奈变成现在的习惯、从容,科学看待。他们积极践行“治本安全观”的要求,尽力消除这些艾滋病服刑人员的“被歧视感”,帮助他们延续生命、回归生活正途。

  这些监狱警察们通过治疗、教育矫治、心理康复等对艾滋病服刑人员的的心灵进行改造和感化,让他们意识到只要坚持服药病情就可控,以此从心底重燃活着的希望,此外,监狱警察们还定期为他们培训家政、烹饪、按摩等职业技能,以便将来回到社会能自食其力,不再重新犯罪危害社会。

  对于一些特殊的艾滋病服刑人员,还会视情况在他们刑满释放后实行一定期限的社区矫正,对其进行帮教安置,使他们更顺利地与社会对接,尽快融入。

  很多次,张广军和高名武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忆起他们在传染科的老主任,病人躺不下时就亲自给抱到床上,后辈迷茫挣扎时会循循善诱开导。

  耳濡目染下,他们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特殊阵地传承着,坚守着,无怨无悔。不管工作多艰苦、人才多匮乏,他们总是用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危险,迎难而上;面对挑战,冲锋在前,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总把痛苦和埋怨默默地埋在心里,把无私和大爱献给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