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16时48分,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发生一起爆炸案件。截至16日14时,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65人受伤,其中8人重伤。
    案件已经告破,善后处理、伤员救治等工作也正有序展开。事件虽已过去6天,再回顾此次爆炸案的政府舆情应对,仍值得思考:从15日17时开始,微博、朋友圈陆陆续续出现丰县爆炸“现场图”“实拍视频”,真假难辨;18时35分,徐州市公安局官微@平安徐州的一条微博,成为了此次事件中的首次官方发声。本文通过此后的至少九次官方回应,梳理丰县爆炸案的政府舆情应对表现。
    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处理,是各级政府应担的责任,在调查案件、救治伤员的同时,政府是否做到了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声音、回应群众关切,越来越成为舆论评价政府处置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一次回应:18时35分
    18时35分,徐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徐州首次发声,确认爆炸事件发生,并通报丰县警方已和相关部门赶到现场开展救援勘察。
    
    点评:这个时候舆论最关心的是“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首次发声,确认了这个事实。
    第二次回应:19时17分
    19时17分,@江苏网警发声辟谣网民转发爆炸视频,“该视频实为今年4月份,河北保定市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二校区一起爆炸事件,与本次爆炸无关”,证据充分。
    
    点评:事件原因此时还不明了,谣言有滋生传播的空间,针对网上流传视频发布辟谣通报,及时辟谣。
    及时发布 边做边说
    自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尤其是突发事件处置的关键,往往在于谁第一个发声:你要是不主动说,别人先说了,你就会陷入被动。
    在处置过程中,边处置边讲,学会“边做边说”。政府发声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民众对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和信心。
    @平安徐州在此次爆炸案的一个多小时后在微博上首次发声,及时回应、确认事实,成为事件发生后十分重要的信息源,也为后面的辟谣打下基础。
    第三次回应:19时35分
    19时35分, 徐州市丰县人民政府官方微博@情义丰县首次发声,称事件原因及伤亡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
    
    点评:回应“多严重”?“现在怎么样了?”通报初步调查结果:数十人受伤;负责人赶往现场;受伤人员受到救治;原因及更具体伤亡情况调查核实中。
    第四次回应:20时39分
    20时39分,@情义丰县再次发声,通报经初步核实,该幼儿园正在上课,师生无人伤亡;截至当晚19点45分,事故造成7人死亡(其中2人现场死亡,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66人受伤(其中9人重伤);
    
    点评:伤亡人数是突发事件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此次回应出现具体伤亡数字,回应“多少人?”;针对网民关切焦点,回应幼儿园师生无伤亡,防止次生谣言。
    第五次回应:23时11分
    23时11分,徐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徐州发布首次发声,通报爆炸事故已致7死66伤,其中9人重伤。事件原因调查及善后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点评:市级官微通报;交待了信息源,与前呼应联动。
    权威准确 持续发布
    快速的时效一定要以准确为前提。真实是速度的基础,政府官方微博更要懂得在及时发声和“发对声”之间稳妥拿捏。
    徐州官方在对警方未完成调查前,慎言原因,对于较为敏感的信息如事故伤亡人数,查证后再通报。@徐州发布、@情义丰县等政务新媒体发布的内容包括伤亡人数、救援进展、善后工作、调查进展等方方面面,持续不断且透明的信息供应,保障公众知情权。
    第六次回应:6月16日凌晨2时06分
    
    徐州丰县“6.15”爆炸事件首场新闻发布会在丰县人民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发布会上,官方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刑事案件,并发布通报称,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65人受伤(其中8人重伤);
    点评:连夜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及时更新伤亡数字、公布“刑事案件”这一最新信息点。
    第七次回应:6月16日凌晨2时53分
    凌晨2时53分,@情义丰县跟进事件最新进展:经公安部门现场勘查、走访、调取相关资料,此次事件初步判定为刑事案件,已初步锁定嫌疑人,公安部门正在组织精干力量全力侦查。
    
    点评:通报伤亡人数;救助具体进展;回应“怎么回事?”;表明态度,回应“怎么办?”。
    第八次回应:6月16日凌晨3时15分
    凌晨3时15分,@徐州发布官方微博发声称,丰县“6·15”爆炸事件初步判定为刑事案件。下一步,江苏省及徐州市将全力救治伤员,全力做好处置工作,本着认真负责、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向公众和媒体发布最新进展情况。
    
    点评:徐州发布联动,补充信息,多平台发声。
    团队作战 形成矩阵
    面对汹涌的舆论,单凭某一个政务微博微信有时难以化解危机,必须协同联动,形成矩阵效应,依托各级政务新媒体,传递主流声音,满足社会各界对事件的信息需求,切忌遮遮掩掩。
    在此次事件中,我们看到@徐州发布、@平安徐州、@情义丰县等持续发声,扩大了信息知晓率。必要时,政务新媒体还需加强与其他主体的纵向联动,尤其是与媒体官微的沟通互动。
    第九次回应:6月16日14时许
    
    徐州丰县“6.15”爆炸事件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案件已告破。公安部工作组会同当地公安机关,经现场勘查、调查走访、视频监控调取、物证检验和DNA核对等工作后查明,犯罪嫌疑人为许某某,并公布嫌疑人详细情况。
    点评:通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公布嫌疑人信息。
    总评:
    徐州、丰县官方在此次事件中发声迅速,透明公开;不实信息被第一时间遏制,失去发酵时间和空间,民众最为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得到回应,权威声音清晰,舆论场清朗。
    在官方的多次通报中,没有过分强调“领导重视”,而是将伤亡数字、案件进展、后续措施等对公众来说最关注、最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公布,在舆论引导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