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6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与生活已经不可割裂。网络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更是成为人们发布信息的平台、民众和政府的沟通交流平台。近年来,网下发生的各种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和突发事件,都会转移至网上,并快速传播、扩散,演化为网络舆论,甚至一些舆论在网络空间被“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舆论生态治理越来越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领域与影响变量。而作为新生代的80后、90后也越来越愿意借助网络,发表自己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的评论,形成网络舆论监督。
综合分析
【标准表述】
[原因背景]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技术驱动,而技术的进步直接产生了社会舆论的附带效果,网络日益成为重构社会关系和传播关系的关键要素,并带来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一方面网络为网民实现广泛的社会联系创造了条件,网民借助便捷的网络平台可以随时接触到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意见和观点,增加了他们对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网络传播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网民信息消费的习惯,拓展了意见参与的空间,网民话题设置和意见表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使网民意见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网络在提供网民信息消费便利、满足信息消费需求的同时,多元化信息、多样化意见对网民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可以营造符合人民利益的舆论生态,而乌烟瘴气的网络空间则会导致舆论生态的恶化、损害人民利益。近年来,网络舆论生态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互联网加速了全球思想观点的传播和相互融合,使带有地缘色彩的政治文化和各国网民对原有价值观念的认同发生了变化;就国内来讲,一些网络信息来源不明,导致在传播的过程中以讹传讹,极易引发社会争议,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而一些网站或论坛的内容鱼龙混杂,热衷炒作一些无来头、无厘头的事件也污染了社会风气。特别是网络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经微信、移动客户端和网络短视频的二次传播后影响面大、渗透率高,对破坏健康网络舆论生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网络舆论引导成为国家治理迫在眉睫的问题。
(责任编辑:曾豪可)
根据本篇文章,又帮你搜索到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