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北京治“首堵”出狠招 “拥堵费”遭舆论困境
2016
06-06

北京治“首堵”出狠招 “拥堵费”遭舆论困境

【】 【】

北京治“首堵”出狠招 “拥堵费”遭舆论困境

作者: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拥堵费”像一个幽灵,时不时侵扰着北京有车一族,此话题一经披露都会引发舆论的较强反馈。从百度的实时热点排行可以清晰看到,作为一个潜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北京拥堵收费方案”赫然排列在搜索热点之上。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已不单单是北京难题,其带有全国普遍性意义,作为首都之外的网民更多的担忧可能是北京的“拥堵费”会不会成为一个全国样板,继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此次“拥堵费”的舆情来得更猛烈。与之前关于拥堵费的捕风捉影不同,此次拥堵费在同一个时间截点被不同的媒体以不同的切入点曝光。证券时报先拔头筹,以“新一轮价格改革”为背景,在5月26日早8时左右报道称:“媒体报道新一轮价格改革在全国正不断推进。目前北京、福建、湖南、江苏、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出台了价格改革实施意见。在交通运输价格方面,北京要求'健全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价格机制‘,并提出落实《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研究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法制晚报在当日下午接力传播,其切入点则是“北京市政协召开雾霾治理问题提案办理协商会”,在此会议上有委员建议“开征拥堵费”,北京市环保局、市交通委等顺势答复表示,“在充分借鉴新加坡、伦敦等城市经验上,初步制定了本市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目前正在组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论证。” 随后专家对拥堵费费用的解读,更是加剧了此话题的传播。

  图1:关于“北京拥堵费”的百度指数

  图2:“北京将征收拥堵费”各大平台报道情况(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系统)

  从百度指数可以看出,关于北京即将征收拥堵费,自2011年起媒体就有不间断的相关报道,网民也一直对此保持着关注。但是,此前此议题一直处于设想阶段,何时能推出方案、何时正式实施尚不明确,因此媒体报道量基本在50左右徘徊,网民搜索量则基本保持在300以下;而5月25日北京环保局和交通委等部门明确表示,已经初步制定了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今年内或将开始征收。随后一周,媒体报道量、网民搜索量明显大幅增加,舆情热度急剧上升。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微信内容量与新闻报道量的走势高度正向相关,而微博的走高相比新闻报道和微信则滞后一天。在5月29日中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报道了此事之后,媒体跟进量和微博热议程度均有了明显的上升。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截止5月30日13:00,“北京将收拥堵费”事件引发的舆情数据如下。网络媒体报道及转载报道量约为2918篇,传统报刊报道量为74篇;网络互动社区方面,论坛帖文、博客博文分别为382篇、355篇;自媒体方面,在新浪微博上#北京拟征收拥堵费#话题吸引373.9万名网民阅读,跟帖讨论多达1125条。微信文章1493篇。

  从舆论的反馈来看,“拥堵费”虽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但媒体质疑、网友反对的声音却呈现出压倒性的态势,官方不得不察。

  二、媒体评论倾向分析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应优化交通资源、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河北新闻网评论指出,征收交通拥堵费,剥夺了部分人改善出行质量的权利、选择出行方式的自由,还会让交通消费变得精英化、富人化。要解决交通拥堵难题,不仅要对车辆“围追堵截”,更要想办法增加道路资源,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优化交通资源配置,让人体会到“不开车”的好处。 此外,政府要带头削减公车,为拥挤的交通减负。这将比征收拥堵费,车辆限行更有说服力。

  治理拥堵不应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网易新闻评论观点认为,完善道路规划、征收拥堵费,都不失为解决拥堵问题的重要办法。但这是需要严格执行与消费者全面遵守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地实现。同样,也应该以尊重普通消费者利益为重加以解决,才是最为合理的。如果征收拥堵费、也像征收个人所得税那样,让普通人更多的养富人的话,显然是很难行得通的!所以,作为治理交通的新举措,不仅需要人人平等的对待、更需要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这才是让交通顺畅起来的前提。

  治堵还需政策“组合拳”

  《北京商报》评论指出,征收拥堵费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用经济手段缓解北京较大的交通拥堵和大气治污压力。但拥堵费的实施需要大量配套政策同时推进,才能有效的实施并落实。如包括电子号牌设置、罚款、收费方式等重要环节也亟须尽快明确。

  三、网友观点倾向分析

  新闻媒体对“拥堵费”的报道相对理性客观,但在自媒体平台上,网民的言论则更具有倾向性,网民对于拥堵费征收的问题整体表现较为敏感,同时对于收费的问题也多持质疑态度。综合网民评论情况,多数网民认为拥堵费征收不合理;部分网民担忧收拥堵费是否能有效解决拥堵问题;还有网民表示靠收费来治理拥堵有懒政之嫌。

  收拥堵费是懒政思维在作怪

  @lionel21:用收费的方法限制公民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利,你怎么不在功能区域规划,鼓励错峰出行,规范行驶规则上想办法?没好办法就收钱,这是懒政的表现吧,有多少事情都用一个收费来解决,感情除了收钱就没别的办法了是吧。

  @峰峰的行行摄摄:拥堵费是干什么用的,若说是用来治理拥堵,那收了拥堵费之后,拥堵没治好的话,是不是违约,该加倍赔偿。

  @2003执子之手:靠经济手段治理拥堵根本就是不负责任!水电燃气涨价,水电燃气就用的少了吗?公交地铁涨价人都不坐了?汽油涨价路上车少了吗?春节期间不限号儿,为什么不堵车?

  拥堵费有收取的合理性

  @宋霜_tvfxq:这不是腐败啊,大家想一想再喷嘛,收费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分配资源的方法啊,每天拥挤的机会成本其实远大于收的钱,在有收费的情况下大家应该会更好的权衡取舍吧,只是不知道到底最终实施效果如何。

  @Demons_Hide:单纯从经济学角度,通过一定价格将对公路弱需求的人过滤出去,让这部分人寻求其他出行方式确实是解决拥堵的最佳选择。几年前广州地铁实行免票,导致地铁系统瘫痪就是个例子。但政府实施的时候肯定有很多问题,效果也大打折扣。

  道路拥堵是规划问题不应靠收费解决

  @暮春之秋:没有规划和治理好而造成拥堵的后果,这是政府的责任。不主动承担责任,寻求办法。反而把责任推向民众,伸手向民众要钱,这是错误的思维和逻辑。政府应当是服务者,而不是统治者。前者把民众看做上帝,后者把百姓当作刁民。在初始的思维上就是有问题的。自然造成这种“错在民众”的思维结果。

  收费门槛要高一些

  @王志安:北京如果收拥堵费,我建议单次五十左右。往返就是一百块。北京的拥堵主要在早晚高峰,每天一百块的门槛基本能把一般上班族送到地铁系统里。如果上班族普遍不用私家车作通勤,北京交通会大大改善。千万不要收20,到时候拥堵没有缓解反对的人又出来骂了,“收了拥堵费不还是堵么?”所以收费要一步到位。

  对公车、私车要严加区分管理

  @海边_足球:个人意见,收费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关键看,现在出行的车都是那些类别的,政府的?私人的?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控制的。 减少路面公车的出行,对缓解交通压力也有较大帮助。

  四、专家学者观点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衍:若收取拥堵费再执行限号,会引起民众反感。治堵核心是减少汽车保有量,将数字控制在基本不太拥挤的状态。

  北京市政协委员陈小兵:北京现阶段不适宜征收拥堵费。征收拥堵费这种经济杠杆对缓解拥堵能起到一部分作用,但发展公共交通才是根本。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城市路网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还要约束公车过度使用,保障公共交通的“路权”。同时也需要市民的共同配合,减少不合理的用车需求。一定要审慎研究多方科学论证,在最大范围内征求社情民意,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一定要在确实取得最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是否征收。

  北京市政协委员朱良:如果在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压力下,迫不得已出台征收拥堵费,应慎重选择方案。建议,设计征收拥堵费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只有少数车主缴费,多数车主不需缴费。二是拥堵费标准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调整的条件和计算公式在发布征收办法时公布。三是每年征收到的拥堵费金额向社会公开,全部用于交通建设,不允许任何机构提成。此外,一人名下有三辆车甚至更多车的情况已经超出合理自用的范围,在研究征收拥堵费时应对这种情况专门考虑,与只有一两辆车的车主有所区别,以促使“背号”族将出租出去的号牌退还给公众。对于将夫妻两人的车都写在一人名下的情况,允许变更到配偶名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拥堵严重的地区先行试点征收拥堵费,可以采用动态平衡的模式。要解决拥堵问题,主要还是应该哪个地方出现拥堵哪个地方就收费。但另外也需要考虑,那个地方拥堵的原因可能不是车流量大,有可能是交通布局设计不合理,那个地方你再去收费还是会堵车的。要分析它拥堵点产生的原因,如果产生的原因是不可消除的,那收费是没有意义的,要通过交通布局的改善和规划来解决这个问题。

  五、舆情点评

  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病由来已久,近些年的交通拥堵、雾霾等越发严重,已被戏称为“首堵”、“霾都”。据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数据,目前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60万辆;北京环境监测部门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比例达到31.1%。因此,要逐步解决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问题,对机动车的购入、出行等环节进行调节势在必行。

  北京自2010年12月实行限购政策,但之后依然面临着不断加大的交通压力。北京市近日出台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北京市将健全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的价格机制。其中,围绕缓解交通拥堵,拟加快推进占道停车管理体制改革和电子收费系统建设,调整占道停车收费标准;落实《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研究交通拥堵收费政策。

  征收税费作为调节公共资源紧缺的一种经济手段,本身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征收,而在于如何征收、征收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从本质上而言,税费就是一种交易,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就有理由要求相应的资源和服务。对于北京的城市交通而言,这一问题要更为复杂一些,比如交通拥堵费的地域范围、时段、有没有可以豁免的事由等;征收了交通拥堵费之后,是否还要限购、限号,外地牌照车辆是否可以与本埠车辆有同等的出行待遇等等。因此拥堵费的征收应是一个政策组合,这个组合一定要使拥堵问题要有所缓解。如果没有缓解,那么收费的合理性和未来的合法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看看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评论,过半网友并不认可这一行将实施的新政。

  事实上,世界上征收拥堵费的城市并不多,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伦敦,近几年所收的拥堵费连年看涨,但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用于征收拥堵费的行政成本接连攀升,而真正用于改善交通的费用却在削减。

  因此,对于这样一项事关广大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既要充分论证政策的必要性、实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实施的具体细则等,更要认真分析对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保证公众的参与,回应大家的关切,解除顾虑,在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再颁布、实施。

  附:“拥堵费”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曾试图征收交通拥堵费。

  2009年至2010年,广州曾出台相关方案,但因反对市民过多,这一政策被搁置。

  2010年,原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表示,国务院已原则同意了北京市关于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

  2010年末,北京市出台28条措施缓解交通拥堵,表示将“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

  2012年2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会长苏晖在新华信汽车市场研讨会上透露,为了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国内一些大城市很可能会制定“交通拥堵费”政策。

  2013年9月2日北京市环保局今日发布《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重点任务分解措施》,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

  2013年11月初,《北京市2013-2017年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再次提及北京拟择机收取交通拥堵费。

  2014年,北京市环保局印发《全市2014年流动污染源监管工作细则》,提出2014年将联合市相关部门开展政策标准研究,研究制定交通拥堵费等政策。

  2015年4月,北京市交通委和市环保局表示正在联合研究制定交通拥堵收费政策,将分级设置收费标准。

  2015年12月,北京市“十三五”提出将适时出台拥堵收费政策以及其他管理措施,切实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和中心城区交通流量。

  2016年5月初,北京市发布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将“落实《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研究交通拥堵收费政策。”

  5月26日上午,北京市环保局、市交通委等表示,初步制定了北京市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目前正在组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论证。

相关新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