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安徽省副省长杨振超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消息公布后,舆论瞬间沸腾,此前传言获官方证实,安徽反腐再进一步。
杨振超落马被舆论视为中央巡视组“回头看”的重要成果,而有关杨振超的官场旧事也被媒体揭底,成为本周(5月24日至30日)安徽最大的舆情热点事件。
安徽舆情一周热点排行
(备注:热度为新闻量、评论量、微博量、微信量与网页搜索量加权综合;监测时间范围为5月24日至5月30日)
杨振超在列席省委常委会后被带走
杨振超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安徽落马的“第三虎”。此前,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韩先聪先后被查。
据媒体报道,5月23日下午,在列席安徽省委常委会议之后,杨振超及其秘书一同被中纪委办案人员带走,其主要问题可能涉及主管全省国企系统期间和淮南市委书记任上。
杨振超的落马,距离中央第五巡视组进驻安徽开展巡视“回头看”结束尚不足一个月。对此,新华网评论认为,足见中央巡视“回头看”力度不小、威力很大。
今年2月底,中央第五巡视组对安徽展开十八大后中央巡视的首次“回头看”,工作内容包括对没有发现的问题“再发现”,对尚未深入了解的问题“再了解”等。《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巡视‘回头看’,不是‘回眸一笑’,而是‘回马一枪’。这一枪,要点中要害、枪枪见血。”
如今来看,这“回马枪”的威力确实不小。毫无疑问,如果不开展巡视“回头看”,这“回马一枪”不会这么快施展出来,像杨振超这样涉嫌严重违纪的领导干部说不定还将继续“逍遥法外”。因此,杀“回马枪”就是要解决之前未发现、未解决、未纠正的问题,不给任何人保留侥幸逃脱的幻想,对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对确有问题的一旦查实,严惩不贷,进而起到震慑作用。
而杨振超被查,舆论在聚焦“回头看”发挥巨大威力的同时,还密切关注其曾担任淮南市委书记这一职务。
媒体梳理发现,继陈维席、陈世礼、方西屏之后,杨振超也成为1996年8月以来,近20年时间里第四个落马的安徽淮南市委原书记。有媒体甚至表示:“淮南市委书记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危险的岗位’。”
淮南前后四任市委书记如此“前腐后继”,连续落马,是个人法纪观念淡薄,还是监督制度出现了重大缺陷?这的确令人深思。
有人以为,某一个地方接连出现了多位主政者落马,就会缓一缓、松口气,放缓或者停止反腐节奏了。其实不然,淮南四任市委书记斩落马下,再一次昭示“反腐无禁区”,反腐的力度不仅没有减弱,而且还在持续加力使劲。
当然,如何跳出“前腐后继”的怪圈,关键还是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机制,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安徽冲刺全国第一方阵关键靠真闯苦干
5月25日下午,安徽召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电视电话会议,参会者上到省委书记、省长,下至乡镇(街道)负责人。
当天,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推进大会”。会议提出,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凝聚各方力量、鼓足发展干劲,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坚定地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
上一次开到乡镇的会,还是在2015年9月18日至19日。当时,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动员大会”,其目的是全面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奋力推动“三个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时隔8个月后,安徽再次召开如此规模巨大的会议,足见重视程度和重要性。
4月24日至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洞察了安徽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前景,精辟阐述了事关安徽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在充分肯定安徽省近年发展成绩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安徽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
媒体分析认为,习近平向安徽提出闯出新路的希望,是期待安徽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再次领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召开了这场具有战略意义的推进大会。其意义在于吹响了“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坚定地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的嘹亮号角,践行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一大目标”和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扎实学习和贯彻党章的“五大任务”。
目标的提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雄厚基础。“十二五”时期,安徽经济年均增长10.8%,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居全国第三位、中部第一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中部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6%、13.4%,分别高于全国0.9个和0.7个百分点,绝对数相当于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6.3%、97.4%……这些充分说明安徽发展已经站上新的起点。
方向已经指明,目标已经确立,关键是要真抓实干,真闯苦干。对此,5月30日,《安徽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安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不能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更不能妄自菲薄、悲情抱怨。要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精神,找准相对优势,发掘自身潜力,有效补足短板,实现更大发展。”
合肥将成“长三角城市群”扩围最大受益者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安徽的经济发展常面临“尴尬”局面:东部沿海开放时,安徽被当成了“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安徽又成了“东部”。因此,当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时,不少媒体报道称,此次《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合肥都市圈正式成为长三角新成员。
5月18日,安徽省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也指出,我省沿江八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安徽已在国家战略层面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舆论认为,在这次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安徽是最大的赢家。无论对合肥,还是对安徽,都是一次信心的提升,有利于更好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更广泛地承接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的辐射,推动安徽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
对此,上海《文汇报》刊文称,“合肥都市圈”可以为长三角未来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广袤的空间土地资源,“未来,通过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合肥的优势可以逐步与江苏、浙江和上海互补。”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也表示,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坐拥巢湖、通江达海的合肥,就能够从过去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转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状态,这非常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同时,合肥“入长”,也使其对皖西、皖北等相对落后的地区具有更大的带动力。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向东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直是安徽在区域战略上的主打方向。依据《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将要打造改革新高地,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的成熟改革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金融、土地、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开展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
但是,安徽要“与强共舞”,必须自己也成为强者。不可否认,目前,安徽的整体经济水平与长三角核心地区仍有距离,需要在体制机制、产业政策、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对接,而并非承接一些低级、落后、污染的产业。
不论如何,对安徽来说,这轮规划已经把安徽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上来。借助跟长三角的城市产业对接,安徽的发展、安徽的对外开放水平也将会迎来一个大的提升。
(本文选自《网络舆情》内参安徽版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