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到与王兴“决战” 张旭豪先要处理好与阿里的关系
“下一个十年整个互联网公司的走向,是更重、更深、更精细化、更垂直。”张旭豪说。
王付娇林北辰
张旭豪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17年11月,收购百度外卖、代理商风波后,张旭豪需要做出交代。
“即时配送领域已经成为国民支柱产业。”在现场,他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Everthing 30’的理念,他要求饿了么通过“智能化”提高配送效率,希望便利性和品质保证成为饿了么下一阶段主要的驱动力。
2月26日,Everthing 30’的执行力度尚不明显,饿了么的下一阶段的主要驱动力就已经来了——一张流传出的截图和媒体报道显示,阿里将在3个月内按95亿美元(每股0.6517美元)现金收购饿了么全部股份。排他协议甚至已经签好。
刚开始双方一直不予置评。直到有传言称“张旭豪与阿里对赌事变,将让公司由阿里全面接管”,饿了么方面才做出回应,表示该消息为谣言,饿了么的独立发展一直受到阿里的大力支持。阿里巴巴公关负责人也在微信朋友圈表示,这是一条虚假新闻,阿里将继续支持张旭豪饿了么发展。由此可见饿了么现在对阿里关系的谨慎态度。
在饿了么的成长史里,张旭豪对阿里的态度也一直在转变。
“强势”、“战斗”,是张旭豪的字典里的关键词。这个上海交大出来的85后创业者带领饿了么已经走过十年光景、经历过9轮融资、打过近百场“战役”。在竞争激烈的O2O战场厮杀时,他曾经说过“创业不是为了打仗。要么不打,要打就打死。”
作为早期投资人,经纬张颖曾讲过他印象中张旭豪的目标,“他那时在考虑融资独立发展,也在考虑很多其他的事情。我问旭豪,最终你想要什么,他说老子就想着独立发展,最终有一天能去敲钟、去上市,能把这个事情做到中国第一。”
要做到第一必须有更大的资金支持。在早期接触阿里的过程中,张颖曾给过张旭豪不少帮助,帮张旭豪搭上了蔡崇信的线,跟阿里战略投资部交流。
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之后,张旭豪同王兴见过数次。对于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合并之后成立一家新公司的可能性,张旭豪说“如果是我们来主导这家公司,我们并不是很排斥的。但如果是对方来主导,我们是比较排斥的。”
华兴资本的CEO包凡评价张旭豪称,“独立几乎是必然的选择,跟价格无关。因为张旭豪总是会选择自己来掌控公司命运。”
2016年4月,饿了么正式站队阿里,拿到F轮阿里系共计13.5亿融资(阿里巴巴9亿、蚂蚁金服3.5亿美元)。据当时阿里财报透露出来的信息,阿里巴巴集团在饿了么的实际占股约为22%,饿了么的整体估值约为41亿美元。
据《财经天下》报道,在这一期间,张旭豪曾经见过一次马云。有关他和马云见面聊的内容,张旭豪说:“他问了问我的创业经历,也谈了自己经营公司的理念和对未来的看法。”
在阿里13.5亿融资完成即将公布之时,发生了一件无论对饿了么,还是张旭豪而言都至关重要的事情:2016年央视“3·15”晚会上,饿了么因入驻商家审核不严和食品安全问题被点名批评。
可以说时至今日,“3·15”带来的阵痛依然存在。张旭豪在复盘时说,“3·15”带来的不是重视这件事,更多是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大部分人做O2O、做互联网+,工程师、产品经理们很关注 on line 的用户体验,对 off line 行业本质反而不关注了。
三个月后,张旭豪特意召开了一场发布会,现身表达自己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年得志的张旭豪由此建立了一套自我反思机制。
直到今天,在2018年春节前期,饿了么自建“移动检测车”,对平台上的商家和食品进行抽检,以此落实国家食药总局36号令。
张旭豪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在最近的一场演讲中说,平台上有超过大概80万的商户,要通过人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其实是很难的。他更推崇技术。
更难的博弈还在后面。
2017年6月,阿里继续增持。据AI财经社报道,阿里系进一步增持饿了么。总计投资4亿美元,阿里系对饿了么持股总占比达32.94%,已取代饿了么管理团队,成饿了么最大股东。
而2017年8月饿了么对百度外卖的收购,也是阿里提供融资后才完成的。就像阿里之前对UC、优酷的投资逻辑一样,阿里很快就完成了对饿了么从战略入股,到控股的全过程。
张旭豪在总结上述阶段、展望未来时,尤其强调效率和精细化的运营。他在接受《李翔商业内刊》采访时表示,“下一个十年,整个互联网公司的走向,是更重、更深、更精细化、更垂直。”
张旭豪以盒马鲜生为例,阐述了为什么阿里巴巴要去做盒马鲜生这样一个与淘宝完全不一样的模式,“就是为了对产品和服务品质有更好的把握。”可以看出时间推移,他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在转变——正在从好斗走向平和,张旭豪越来越像一个成熟的创业者了,当然还有阿里思维方式的影响。
张旭豪痴迷技术,近年来他说的最多的关键词是“自动化”和“效率”——“我认为创新就是对于效率和自动化的极度痴迷,如何把效率、自动化两件事情做到极致,是我们这样以运营为主的平台需要长期去做的事情。”
现在,张旭豪更多把饿了么定位为“探索者”和“引路人”,“我们去尝试如何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我们想要的一个效果。”
在业余生活中,张旭豪喜欢篮球。他微博中提及最多的两件事儿就是饿了么和篮球。尽管身高不高,但他进入了卢湾区篮球队,有二级运动员资格证书;创业后张旭豪身材迅速发胖,体力跟不上时,就靠意志力硬撑。小伙伴评价他为“无所顾忌”。
无所顾忌的张旭豪必须更谨慎。界面记者在2017年9月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后预测,张旭豪与王兴必将有一场“决战”。决战还未到来,张旭豪却要面临更严峻的与阿里系关系的问题:往前一步,像俞永福一样进入阿里核心管理层;后退一步,高管团队套现走人,参见古永锵。
而不管张旭豪是否愿意,被“收编”后的饿了么都将按照阿里的意志往下走。
外界都在猜测饿了么与口碑的关系,认为饿了么将取代口碑在支付宝的二级入口,后被辟谣。另据36氪消息,饿了么将被并入口碑。但饿了么和口碑原本属于不同定位,一个负责到家、一个负责到店,饿了么并入口碑的商业逻辑不清晰。
2018年1月27日,口碑正式被划入张勇旗下的新零售版图,与天猫服饰、天猫电器加苏宁、盒马并列阿里新零售“四大金刚”。根据口碑方面公布的数据,平台入驻商户已经超过250万家,单日交易超过3000万笔。
阿里巴巴CEO张勇曾在内部讲话中透露,阿里已经形成了以原来的淘宝为天,以菜鸟为地,全渠道的新零售的各路大军。这其中便包括“用技术、数据和整个经济体资源驱动的让消费者有独特体验的口碑大军”。
饿了么现在已经承担起了口碑到家业务的配送任务,阿里入股后两者的后台就已经逐渐打通。饿了么极有可能同口碑一样,并入阿里巴巴的新零售阵地,成为新零售的基础设施。
饿了么主要有两大优势是其他垂直类电商不具有的:
第一、流量越来越贵,垂直领域平台去获得流量的机会越来越少,外卖是本地生活高频场景之一。
第二、物流。饿了么现在有300万注册骑手来提供物流服务。阿里或许更看中饿了么的同城配送能力,自己再去搭建一个同城30分钟的配送网络不太现实,像盒马的周围3公里的配送区域已明显受限。
张旭豪曾经给自己做过一个性格测试。目前创业者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规划的很好的,性格测试是ESTP;而张旭豪测出的结果是,没什么规划、计划性,临时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认为自己属于比较“随性的”。
“随性的”张旭豪打造出了饿了么这一上海互联网公司独角兽。平台上已经接近有1亿的订餐者,今天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总人数大概是7亿人,相当于每7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用过饿了么。张旭豪下一步的走向,应该也很快就要揭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