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说山东“东北化”,“落后”的山东如何再出发?
陈光义/文
2月22日,戊戌年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新华社发表署名“宣言”的文章《艰苦奋斗再创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创业团队,击鼓催征号召共产党人砥砺奋进新时代,面向未来再创业。
同在这一天,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省委书记刘家义直陈山东发展弊病,承认山东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掉队了、落后了。强调,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讲话言辞恳切、剖析力透纸背、呼声振聋发聩。山东知耻而后勇,吹响了新旧动能切换的“进军号”,再创业,再出发。
所有的伟大,都源自一个勇敢的开始。
人民只是会选择沉默,但从不会错过。敢于承认落后,正视问题,迎难而上,给人民以发展权,民心所向,民意沸腾。山东书记打破常规的动员报告激起了当前动能转换的滔天巨浪,成为春节过后,全国“两会”前夕的舆情高地,点燃了百姓心中渴望发展的焰火。
有了清醒的认识再开始时才能有一个清晰的站位,才能以一个创业者该有的心态开始新的征程。
多年以来山东的发展一直遭到质疑,说山东是“大象经济”,也有人说山东“债务压城”。刘家义书记的报告以数据佐证讲问题,把山东“落后”的情况翻了个底朝天。对标先进广东、江苏,山东错失调结构的好时机,比照邻居河南,山东缺少大思路大手笔;提到京津冀,山东没有壮大城市群;同贵州、浙江相比,山东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唯独没有提东三省。关于山东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东北,网上争论也由来已久。东北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目前GDP全国排名第三的山东被戴上“东北化”的帽子,把山东经济和东北经济做同质化对比,山东的老百姓还是不情愿的。
关于东北经济现象,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谈不上深入,但可以基本肯定东北经济的沦陷绝非一个和几个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地域危机,到今天为止依然难言见底。虽然国家已经启动第二轮东北振兴计划,东北经济依然困难重重。人口出生率长期低位徘徊,人口外流严重,重工业占主导地位,国企效益差,民营企业发展缓慢,营商环境有待改善,这些严重困扰着东北经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北的经济断崖排出地缘政治因素来讲是几十年问题的积淀,导致系统崩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重置,彻底格式化,简单的靠打补丁修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用周其仁老师的话,大象病了焉能小勺喂药?
山东就不同了,山东近些年来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高位,山东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重家庭,人口出生率在沿海省份里是名列前茅的,加上不南不北又临海的地理环境,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山东明显高于东北。这点和东北有着本质不同。要知道,人力是所有发展要素里最核心的,就如同是1,没有这个1,其它要素再多也都是0。
另外,山东GDP已迈上7.0万亿台阶,位居全国第3,而东北三个省加起来的GDP总和比山东GDP还要少很多。山东城镇化率不足60%,像省会济南以及省内的一些三四线地级市比如临沂、潍坊、济宁等城市还有很大的城市化发展进取空间,山东城市的扩张期还处在黄金期,发展空间还是足够的。
再次,山东虽说是“大象经济”,国企占比很大,但是山东本省内的一些国企实力都不弱,像山东高速、海尔、海信、鲁信、中国重汽、浪潮等这样的明星企业较多。山东在高端制造、对外贸易、农业、商业等领域的实力在国内处于一线省份,这是东北很多城市无法比拟的。山东连接中国南北,拥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线,发展海洋经济有独特优势,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非常多。
第四、东北企业办社会,产业链机会国企资源化,央地争利,这是东北没有及早完成企业转制造成的后果。山东的企业,早就完成了企业转制转型,企业及产业链的灵活度相对高。虽说山东有些全国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凋零了,如双星、小鸭、三联、澳柯玛等,但海尔、海信、浪潮、青啤等都完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惊险跃升,实现了转型升级,打赢了“转型之战”。而随着中车、庞巴迪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山东的经济版图正在重新构建。
第五、山东省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位,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多半是高质量发展时代的主动作为,“治虚”与“瘦身”相结合,基本放弃了对GDP的攀比竞争,正在为新旧动能转换赢得更大空间。
对比山东与东北,不是说东北有多不好,更不是强调山东有多好,而是从发展的角度讲东北已经失去了人才这一核心要素,要知道新兴产业更可能出现在人力资本充裕的地区、以及需要相应专业技能的专业化的城市。山东包括北方一些省份面临的是经济发动机动能切换的问题。只是有些地方在旧动能衰减的过程中找不到新动能,怕走错路,甚至有些地方对旧的动能形成路径依赖,害怕换,不愿意换,老躺在过去的成绩上吃老本。洞中一日,世上千年。中国已迈入了新时代,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东就是典型的发展慢了、掉队了。
干审计出身的刘书记敢于打破官场潜规则。字字珠玑,丝毫不给前任留情面,句句诤言,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间。谁言,官僚主义害了山东。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过去十年,山东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一,错过转型升级头班车。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也是一次经济浴火重生的重大机遇。南方一些省市见事早、行动快,搭上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头班车。但由于种种原因,山东没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到位、调到位。
第二,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
经济总量,山东与广东的差距由2008年的5860亿扩大到2017年1.72万亿;与江苏的差距由50亿扩大到1.32万亿。
发展质量,山东2017年单位生产总值财政贡献率只有8.39%,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低1.12、2.82和4.20个百分点。有报告认为山东转调进程总体上落后于广东、江苏5年,有些方面落后得更多。
科技贡献,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3.8%,分别比江苏、浙江低7.7和6.3个百分点,比近邻河南还低1.1个百分点。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广东有2.4万件,山东省1399件,仅为广东的5.8%。
区域协同,向北,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势头强劲;向南,长江经济带生机勃勃;向西,中原经济区异军突起。特别是郑州,正从二线省会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风头盖过了济南。
国际合作,受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影响,山东参与国际合作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少,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格局中,山东的沿海区位比较优势正在迅速下降。
基础设施,现在山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落到了全国第8位,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的不足20%,高铁出省通道只有1条,省内高铁尚未实现互联互通。
治理观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能让政府推着转,任何等待都是没有用处的。浙江、江苏早就转变的政府职能,变为服务型政府。
书记强调:我们陷入了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尴尬境地。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发展形势逼人,竞争态势逼人。
第三,官僚作风、老爷作派耽破坏了发展环境。
现在有的部门、地方以签责任状为“绝活”,将层层压实责任变为层层下推责任,最终使责任悬空、虚化,而追责问责只问下级、不问自己,使追责问责成为推卸责任、不尽职不作为不担当的护身符。把一个技术先进、有利民生、便捷群众、提升效率、保证质量、阳光透明的大平台,变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的代名词。
一些干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经历缺磨砺,有的简历看上去很完美,但每一步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基本功不扎实,真本事不多。
第四,错误的政绩观,丢失了“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不能“刚给母鸡撒一把米,马上就要看下了几个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缩短“阵痛期”,降低阵痛程度。新旧动能转换做好了,基础打牢了,就是货真价实的“政绩”。报告振聋发聩,为了开创新时代山东发展新局面,个人的短期“政绩”又算得了什么?
2018年国务院1号函发给了山东,原则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关键节点上的重要事件,山东将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行先试、提供示范。刘书记强调是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在外地工作的山东人,对这一历史机遇的眷顾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仔细精读了刘书记做的动员报告,既有时间表,又有施工图,既真诚又务实,真心点赞。
十九大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有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就要有现代化的企业图谱,更要有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山东先行先试,意义重大。
附上大众网整理的报告思维导图,希望山东能抓住“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这一牵动全局的“牛鼻子”,找对路子,走对步子,完成由“落后”到“走在前列”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