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统计工作、宪法学、生态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网络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宁吉喆:六个方面改进统计工作的思路】
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表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统计系统在“十三五”时期改革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依法治统,建立健全保障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的现代统计调查体系,推进统计管理向适应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统计服务向客观独立反映、预测预判预警和分析对策建议并重转变,提高统计运作效率、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实现统计现代化。包括六个方面体系的建立健全:一、建立健全统计调查体系。二、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建立健全统计数据采集与处理体系。四、建立健全统计服务体系。五、建立健全统计法治体系。六、建立健全统计组织体系。
摘编自《学习时报》
【曹新:保护生态资源必须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曹新指出,在我国生态资源总体不占优势,要对现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必须正确处理生态资源与经济的矛盾,使生态资源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和协调发展。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也可容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更多的废弃物,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人们就更有能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生态保护的本质特征。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人类能否生存发展的问题。因此,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保护生态。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生态自然环境系统中获取各种资源,加工成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人类创造各种文明。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最大生态系统即生物圈中进行的。生物圈一旦被破坏,自然物质如果出现严重短缺乃至枯竭,就会给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威胁。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基础。人们只有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很好地借助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然力才会最大限度地持久地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又是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源泉,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所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林来梵:新时代条件下,宪法学需要重视研究规范化、本土化、体系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林来梵表示,当今中国的宪法学研究已经不同于以往,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宪法学研究应当继续开拓创新,推出更多有建树的学术成果,以繁荣宪法学这块园地,更好履行宪法学的使命。为此,需要重视研究的规范化、本土化、体系化。一、规范化。中国宪法学研究有必要更加重视规范,尤其是重视中国现行宪法规范。游离于宪法文本之外的宪法学研究,将可能成为无根之木,沦为空谈。二、本土化。这要求中国宪法学研究既借鉴成熟立宪国家的经验,也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出发,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本土,注重解决中国宪法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三、体系化。中国宪法学有必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努力进行体系化思考。
摘编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