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上海将全面迈入创新经济时代
2016
05-04

上海将全面迈入创新经济时代

  丁国杰

  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使创新经济成为发展的主动力”,并将创新经济解释为“创新经济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下催生的一种以大众化、网络型创新为基础,以泛在连接、平台共享、跨界融合、用户牵引为主要特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层出不穷的新经济形态”。这一解释详细概括了创新经济的特征。具体来说,从五个方面衡量上海进入创新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

  标志一 创新型产业为主的

  产业结构

  创新型产业主导是创新经济的核心标志。创新型产业超越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概念,不以具体行业来划分,而是按照业态、模式、环节来划分,基于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新产业、基于跨界融合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基于价值链高端环节掌控的新领域都属于创新型产业的范畴。创新型产业具有典型的留白特征,为未来产业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同时,创新型产业尽管会颠覆一些传统产业,但它不是与传统产业相对立和割裂的,恰恰在融合嫁接中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创新型产业在不同经济体中,表现为不同的产业内涵和行业领域,并没有统一的分类和界定。当创新型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可以用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来衡量,如有相关研究认为美国工业增加值的85%是由创新经济贡献的;再如马萨诸塞州创新经济的就业比重达到37.8%等),可以认为创新经济基本形成。

  对于上海而言,“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关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重或者关于上海是否应该发展制造业的争论一直存在,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一直以上海服务业比重不到70%,而北京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90%来质疑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其实,重要的不在于是不是25%,而是在于“上海需要保证一定比例制造业”这一观点的共识。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上海传统工业基础和优势的延续与提升,不能过快、过早、过度去工业化而造成产业空心化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一定比例的制造业也是上海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载体和根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研发,更要实现重大科学技术的产业化,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增加高端制造产品的有效供给,带动上海乃至中国制造整体能力的提升。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上海所要发展的制造业,不是一般的制造业,而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迈进,成为世界级新型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要全面提升上海极限制造、精密制造、成套制造能力”,上海的目标是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上海制造”品牌。对于上海的服务经济而言,方向在于能级水平的提升,关键是如何通过与互联网的嫁接和体制机制的突破来释放高端服务功能和新兴服务业的潜力空间,这也是上海创新型产业的内涵所在。

  标志二 创新投资在全社会

  投资中占较大比重

  创新投资既包括传统的R&D投入(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R&D投入占GDP比重在3%左右,以色列为4.6%),也包括了更广泛的无形资产即知识资本的投入(如美国、英国、瑞典等国知识资本投入都在9%以上,并且是有形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的1.5倍)。从投入主体看,一个创新型的经济体必然是政府教育科技投入占有相当大比重、科技类的风险投资十分发达、企业为创新投入主体的经济体。

  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市场失灵领域,包括科研基地、公共技术平台、部分初创期投资以及教育投资,如《规划》中提出“对基础前沿类科技计划,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支出机制”、“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等;市场投入主要是风险投资,包括天使投资、VC、PE、战略投资者等多种类型,覆盖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规划》中提出“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全企业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探索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激发企业创新投入动力”,顺应了创新经济更加强调市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的发展要求,“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有大量的政府投入投在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技攻关、知识资本方面,同时带动社会资本跟进,并发挥企业投资的主导作用。

  P15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