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
05-03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安县“两新”产业助推工业经济“开门红”
2016-05-03

 

站在“十三五”起跑线上,安县工业经济实现了“开门红”,今年第一季度,安县102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1.77%;实现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12.94%;工业投资完成10.45亿元、同比增长54.4%;技改投资完成8.73亿元、同比增长27.3%;工业增加值增速10.5%(位列全市第二)。

在安县工业第一季度的“成绩单”中,“两新”产业交出了漂亮的“答卷”: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2.53亿元、同比增长12.7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3.18%;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7.9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0.43%,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增15户,累计达到24户。

近年来,安县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两新”产业)的引进培育作为发展产业的首要任务,集中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确保优先发展,着力打造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点,以“六抓手”推进“两新”产业加快发展。

一抓顶层设计。一是建立机制。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全县“两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一对一”联系服务“两新”产业企业机制,实行企业培育发展壮大中突出问题销账制度,已协调解决突出问题21个。二是科学定位。选择汽车、化工、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两新”产业的主攻方向,在工业园区近期规划(2015年—2020年)1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2015年—2025年)30平方公里建四川绵阳汽车产业园,在凯江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5.63平方公里发展化工产业。三是规划引领。制定《安县关于加快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等支持政策,科学编制《安县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汽车产业、化工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四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制定《安县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工作意见(试行)》,在安县拟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个、充电桩35个,目前已建成充电站1个、充电桩15个。

二抓平台建设。一是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立完善校地合作机制,2015年到西科大、云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开展招商推介9次,围绕院校重点攻关高新技术项目开展合作对接2次。与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成立镁合金应用研发中心,深挖汽车镁合金应用技术,推动形成汽车镁合金高端产业链条;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好医生药业与四川大学合作研究抗糖尿病、抗耐药菌等1.1类新药研究,银河化学与中科院、四川大学合作研究万吨级碳化法制备红矾钠,麦思威尔与九院合作研究水性涂料等12个重点产学研项目,其中,银河化学与华东理工、中科院建立共享平台,形成技术联盟,合作完成国家重点课题2项。三是加快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建设。在工业园区建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配套建设1104套人才公寓和服务设施共6.9万平方米。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讲课4次,2015年共组织人才培训2次,培训企业122户,培训技术人员230人;推荐市级人才5名,设立2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以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引进高端人才。四是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建成2.13万平方米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创业服务中心入驻企业102户(其中,科技型企业45户、大学生创业12户)。成功孵化“毕业”4户,“创业咖啡”“创业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投入运营。

三抓扩总提质。一是着力大企业大集团。支持现有6户4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银河化学、好医生药业等一批“两新”企业成长为全县骨干型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着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对九渊医药、知觉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助其做大做强。鼓励蓝奥机械大型封闭式仓储容器清理清洗智能机器人装备项目,同一热能、大陈植物油脂等企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及应用。三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2015年企业专利技术项目实施转化产值增幅9%,新增专利申请量240件、专利授权量120件;银河化学“高效自循环湿法连续制备红矾钠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是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技术成果,项目技术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拥有17项专利,其电化学处理含铬废水技术属行业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四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出台《安县凯江工业集中发展区淘汰落后产能及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和《进一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意见》,关停落后产能企业4户;持续开展“向存量资产资源要效益”行动,累计盘活各类资产41处、土地1211亩、厂房20余万平方米。

四抓创新驱动。一是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银河化学、好医生药业等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开展共建技术中心、经济实体、中试基地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活动。二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与九院、国防科研单位等的军工单位的合作机制,推动解密的军用技术和有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双向交易转移,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园,力促在安县实现产业化,支持久信科技、银河机械、启林模具等企业与九院等军工单位的深度合作。加快推进久信科技与九院合作年产万台新能源机房调温系统设备、麦思威尔与九院合作年产5万吨水性环保工业涂料等重点项目。三是推进“两新”企业孵化器建设。将创业服务中心和工业园区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打造成为“两新”企业集群、“两新”人才集聚的“众创空间”。

五抓增量引进。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分产业制定专项招商方案,突出招大引强。在澳大利亚开展汽车产业园投资环境推介,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分别召开四川绵阳汽车产业园推介会,2015年至今共签约“两新”产业项目12个、包装和推出项目37个。围绕安县在汽车、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企业上下游链条全力跟进,紧紧围绕四川绵阳汽车产业园建设引进“两新”产业项目,强力跟进华晨汽车年产25万辆整车等重点项目。二是抓好项目推进。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县级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和在建项目制度,抓好银河化学年产10万吨双自返富氧液相氧化与碳化法制备红矾钠产业化、好医生药业中药前处理及配套工程建设和大规模小分子活性化合物库及服务平台建设、纳川管材HDPE缠绕增强管生产线建设等重点项目的推进。三是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通过引进带有项目的人才,带动企业发展,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建立人才信息库,实施分类管理,在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

六抓服务保障。一是土地供给。做好工业用地的统征、供应和储备,优先保障“两新”产业发展用地。二是金融支持。常态化开展融资对接活动,加快发展“助保贷”等新兴融资渠道。三是市场开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科博会、西博会等各类展会,大力推介“安县造”名优产品。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安县“两新”企业产品。四是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两新”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用好国家、省、市有关支持政策的同时,制定支持“两新”产业发展的完备政策体系。五是氛围营造。加大对“两新”产业发展的政策宣传,鼓励企业向“两新”产业企业发展。

(安县工信局  朱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