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9日发布《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现阶段我国的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新形势下,教育在扶贫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贫困家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优良的教育条件是拓宽脱贫渠道,维护公平正义,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广,不同地域贫困户条件千差万别,现行教育帮扶措施的广度和深度还没法满足全部群众的需要,针对扶贫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扶贫其要在于“新”。传统的教育扶贫往往是以筹资、捐款、基建等方式开展助学活动。多年来,社会各界聚焦教育扶贫,大量的政府投资和民间公益资本向贫困地区的教育行业聚集,绝大部分学校的校舍等硬件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即使在最贫困的地方,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然而乡村教育却面临着优秀老师“下不去”“留不下”,本地教师“不愿教”“教不好”等方面的问题。诚然,相比硬件设施的改善,教育扶贫的“软件”提升就显得更加关键了。如何打开教育人才在城乡之间流通通道,推动贫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是未来教育扶贫必须突破的“瓶颈”。
教育扶贫其核在于“准”。今年,湖北省114个县、市、区运用大数据,对近两年低保、粮补等8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监督检查,共查出不符合政策规定领取补贴的人数31.7万人,涉及党员、干部近6万人,涉及资金总量330.2亿元。这些数据反映了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失准”现象,同时凸显了教育的“精准施策”重要意义。除了对象精准,教育帮扶的措施也应该进一步细化和精确,努力向“一户一策”看齐。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应该更加贴近扶贫工作,将教育扶贫作为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节点,把监督政策落地作为教育扶贫重要抓手,让贫困家庭的学生真正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阳光,感受社会的关爱。
教育扶贫其魂在于“公”。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教育扶贫的落脚点应该着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往往无法保障公平。农村地区的绝大部分贫困户都未接受良好的教育,处于“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窘境,缺乏“造血”功能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公平的教育是破解新形势下扶贫难点的重斧,是靶向治疗“贫根”的良药,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研究本地的教育扶贫措施时,应该把“新”“准”“公”三要素,作为教育扶贫攻坚战必须攻克的战略要塞,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让“教育”吹响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