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真教育本色育人)
李华荣
历任贵阳实验二中校长,中共云岩区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云岩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教育家型校长、贵州省首批名校长,省政府兼职督学,贵州省中小学管理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贵州省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教育学会中小学教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贵州省骨干教师,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贵阳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贵阳市中青年科技骨干。
贵阳市第八次、十次党代会代表,贵阳市第12、13届人大代表,贵阳市人大地方立法专家。
现任贵阳市教育局党委委员、贵阳一中党委书记、校长。
记者 刘钰银 从语文老师到贵阳初中名校实验二中校长,从初中校长到云岩区教育局局长,再成为身兼贵阳一中校长和贵阳市教育局党委委员两职的李华荣说:“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一直对教育的倾注,无论站在哪个维度。” 然而无论在哪个维度,李华荣一直坚信“”才是真正的教育。 校长局长变换的是身份 不变的是对教育的坚守 三尺讲台、一校之长、行政主官,对担纲哪个角色更游刃有余,李华荣校长略加思索后说:“在不同的维度做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位置上有对教育不同的思考。但每一个角色对我来讲都是挑战和历练。”李校长如是说,“作为教师时,你关注的是一个学科、一个班级、一个学生;作为校长时,你关注的是学校,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的专业引领,学校的发展定位;做局长则更宏观一些,应有更宽的视野,做好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担任贵阳一中校长前,李校长在贵阳市云岩区教育局局长岗位上任职近4年,开启了云岩区教育的一些新篇章,用他的话来形容这4年是“用心做教育,有滋有味”。 着眼于区域教育的发展提出方略,通过政策的运用,巧借外力激活资源来助推教育发展,最后实现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李华荣称:“担任云岩区教育局局长时,我考虑的就是全市、全省整个大背景下来探索云岩教育的定位,云岩区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省都排在前列,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它可以引领全省的义务教育的发展,但如何继续去引领呢?在2018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岩区要提前国家规定两年实现,才能实现引领辐射作用。” 多次调研后,云岩区决定应以学区化改革、集团化探索、信息化助推、国际化拓展,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同时也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云岩区把几大教育的改革捏成一个组合拳,构成一个立体发展的框架,并用文化这条主线将其搭建成金字塔结构,塔尖就是云岩教育“弘毅传道,挚爱求真”的文化精神。 在学区化的建设中,云岩区构建了五大学区教育共同体,且每一个学区都提炼出了自己的学区文化:头桥学区践行孔子“明恕教育”;东山学区以“良知教育”为指导;大营学区推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三马学区遵循朱永新提出的“幸福教育”;而中心学区则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 李华荣说,让每一个学区以自己的文化建构来支撑云岩的文化精神。 早年在贵阳实验二中做校长时,他就深感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也为每年招生季家长的奔波而痛心。成为该区教育局局长后,李华荣力推成立云岩教育集团,集团下的学校依托名校资源,给社会、家长提供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资源,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 对于教育集团的发展,他认为还要大踏步走才能跟上形势。公办学校就近划片入学,要择校就要到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才能形成落差和承递关系。“这就是教育的一种公平,教育的公平就是满足学生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保障它的选择权。”李华荣说。 每个阶段的经历,对李华荣来说都是一个财富。 如今又回到学校校长的岗位,尤其是贵阳一中这么一所倍受社会关注的学校,让虽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他亦如履薄冰,却也信心满满,“冷静的去面对,充满激情的去做教育,是当校长最快乐的事情,看到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看到这所学校成为一个区域、乃至全省教育的一面旗帜,这种社会认同,非常让自己开心。” 一中并非只有升学率 百年名校文化是根基 作为贵阳一中校长,其压力不言而喻。每年高考绝对是构成压力的重要因素。他说:“高考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一中的今天,光有升学率一中没有明天。” 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力,在这一前提下,李校长要带领学校挖掘贵阳一中这所百年校的更深厚的文化,通过文化引领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让师生回归到一中悠久厚重的文化中,在百年校史中去寻找文化的基因,滋养提升自己。我希望,一中在继承和发展中求创新,以百年文化为根基,充分展示一中力量。” 所谓“一中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中的大责任,一中的大格局,一中的大发展。 贵阳一中的大责任。早在1906年,贵阳一中创始人李端棻先生,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推广学校折》奏折中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家国情怀,即通过教育救国,改变当时现状;二是穷理,即穷究事物的道理,倡导科学精神。 因此贵阳一中从创建时,就有一种社会担当,并一直传承下来,包括一中从2001年作为贵州省第一所一类示范性高中对全省教育起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一中的责任和担当精神。 贵阳一中的大格局。一中的大格局体现在厚重的文化的滋养下所形成的先进的办学思想。同是北大创始人的李端棻,十分推崇卢梭和培根的教育思想,一中从创建到现在非常尊重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从一中的学生十大修养就能体现出来,这十大修养里第一位的就是“尊重”。 这一点,一中的历任校长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赵福菓校长提出“以人为本、服务创新、开放办学,共谐发展办学理念,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确定了培养健全人格、自主发展、求真向善,具有中国灵魂,又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袖人才”的培养目标。 周进校长进一步丰富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出了“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接过前任校长接力棒的李校长,在传承、创新、发展前任校长对学校的定位上,提出“”的教育理念:“一中学生不能只是成绩好,我们要培养在精神层面上就能体现本真和纯粹的一中学子。这和李端棻倡导的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通过一中文化的浸润,让学生不仅成绩优秀,且全面发展。懂得感恩,担当、协作、拼搏、虚怀、纯真……这才一中学生的本色。” 贵阳一中的大发展。就是要在安全和教育质量的保障之下,做好三件事。 第一,全面深入的梳理学校的历史文化,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比如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丰富完善学校的文化内涵,走文化强校之路。目前学校做了《贵阳一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十年规划设计》。 第二,推动学校集团集群式发展。未来的一中将会给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别的优质学校。已有的贵阳一中中澳国际学校,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以不同的形式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已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目前贵阳一中还正筹建一中普瑞国际学校,一中金塔英才学校,李端棻中学等。 第三,依托贵阳大数据优势,打造“云上一中”云平台,整合集团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并利用这个平台辐射全省,做好教育的精准扶贫。 板房里的教师情怀 拨动心灵深处之弦 李华荣动情的回忆,在他任云岩区教育局局长时,曾去大洼村大坪小学、杨惠村杨惠小学调研。学校老师对工作表现出现的坚守、热爱、满足和使命感,给了他触动灵魂深处的感动, 学校十分艰苦,两层的教学楼,二楼是临时搭建的板房,老师中有不少家住乌当、小河等离校很远的地方,他们中有临时、特岗教师,在没有任何交通补贴的情况下,仍坚守学校几十年,坚持做到早上不迟到,他们没有一句抱怨,那种为边远孩子传递知识的使命,让他们感到更多的是满足。 李华荣说,教育就是一种良心活,要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有教育情怀、理想、信念。 主编手记 和李校长认识多年,从贵阳实验二中校长到云岩区教育局局长,再到贵阳一中校长,听他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学校文化构建。在这次专访后的几天,偶然看到他在朋友圈给儿子的生日祝福,才感觉他常提到的文化,何止局限于校园这么简单。从他对儿子的教育可以看出,他家的家风中很有文化底蕴。在此和周刊读者分享一下,因为和一般的老爸砸个红包或者常规的祝福非常不同,字字透露出这个老爸的文学范。 “……我想你现在也是成年人了,虽然自己的生活不再需要父母操心,但毕竟你在国外生活和学习,总是有些事情离不开父母的对你的担忧。应了中国那句老话 儿行千里母担忧 。的确,父母再忙,心中必有牵挂的人,这是亲情,中国家庭中独有的 家庭文化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这方面你是可以的,重情重义,对人真诚,家人和朋友都喜欢你,都说你很懂事,情商高,做事认真得体。老爸希望你把这种家庭情怀,做人做事之风延续下去。多一些认真执着,少一点浮躁浮夸;多一些善良睿智,少一点冷漠粗陋;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点自傲短视。 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要光说不练。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在做的过程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反思的结果。用一个公式表述,就是:经验+反思=成长。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所以,有了个人发展规划,即使规划做得很好,方向也明确了,但关键在于行动。人生的辉煌哪个不是赢在行动的?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贵阳龙场悟道,提出 知行合一 , 致良知 的理论,强调 知 和 行 要合乎于 道 ,这个 道 就是良知。良知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内心本体,即做最好的自己。要成为最好的自己,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抵达自己的内心,让内心力强大起来,如此,你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再强大的困难都压不垮你,因为心力是万力之本。阳明先生说: 心存善念,可为圣人 。这个 圣人 即好人之意。他的这些做人做事的思想值得你认真学习和领悟。相信对你现在或今后是有很大帮助的。”
(原标题:本真教育 本色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