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声滔走上大学讲坛
采访郑声滔之前,查阅了许多关于他的资料,对于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学老师、投资公司老总,记者带着几分好奇与之相约。
昨日,在郑声滔创办的福建所罗门投资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这位头发花白,面带和蔼微笑的教授。虽然郑声滔已年过半百,透过他那坚毅的眼神,温文尔雅的谈吐,让人感受到他身上有股令人敬佩的力量。
第一个梦想:
走上大学讲坛
谈起郑声滔的两个梦想,我们打开了话匣子。
1963年,郑声滔出生在福建政和县,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没有自暴自弃,坚持刻苦学习。1979年恢复高考,郑声滔参加考试,他取得优异的成绩,却因体检不合格被挡在了大学门外。1980年、1981年,郑声滔抱着“试看看,考好一点,也许就有希望”的态度再次参加了高考,1981年甚至成为全省的英语状元。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郑声滔最终未能如愿。
郑声滔父母当时都在福建农学院工作,身在大学校园的他却不能走进大学课堂,这样的挫折触碰了郑声滔的自尊,他下决心:不能到大学课堂听课,就立志走上大学的讲坛。
看似遥不可及的愿望,郑声滔默默地用行动去实现,他决定放弃高考,通过自学考试改变命运。每天在屋子里,郑声滔用英语自己与自己对话,郑声滔笑着说:“我变换不同音色扮演角色,常常让门外的人以为房间内有两个人在说话。”
1984年,郑声滔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个人”让他名声大噪,这个当时还是“待业青年”的人物,“惊动了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省长”,经过特批郑声滔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分配在其父母所在的高校编译室担任外文翻译。
“进入高校任职,离梦想近了,但我仍坚持站上讲台的初心。”郑声滔说,为了检验自学成效,他报考了研究生。1984年、1985年、1987年,郑声滔参加了三次研究生考试,前两次考试郑声滔同样面临着成绩优异却落选的遭遇。
1987年,郑声滔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时任福建师大外语系主任的宋顺龄和副主任陈维振早在多年前就在关注他,加上当时政策较为开放,郑声滔终于走进了研究生的课堂。取得硕士学位后,郑声滔给国内十几所高校写信,希望能够到高校任教,有七八所学校想录用他,郑声滔最后选择了漳州师范学院(即现在的闽南师范大学)。
时至今日,郑声滔在大学的讲坛上已任教26年,他人生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
第二个梦想:
办一所“中国自强大学”
20亿元,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是个天文数字。对郑声滔来说,那是他第二个梦想的开始。
“20亿元是一个启动资金,我想办一所一流的‘中国自强大学’,它将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免费的入学机会。”郑声滔说起他的第二个梦想特别激动。
为了实现梦想,1995年,郑声滔凭着专业优势,在漳州开办了一家名为“学海外语”的培训机构,“由于培训的效果好,许多学生都是排队来报名的。”据郑声滔回忆,当时最高峰时期每天可收入培训费达一万元。
相比那时的薪金,日入一万元相当可观,然而郑声滔算了一笔账,“即便按每天收入10000元来算,仅仅筹集到20亿元需要600年。”郑声滔决定另谋出路。
2003年,郑声滔凭着英语能力接触到国外的“外汇保证金”业务,随即开始潜心专门研究外汇交易。2011年,郑声滔创立了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希望5年左右能筹集到20亿元启动资金。”郑声滔告诉记者,20亿元,只是学校的启动基金,他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郑声滔说,“每个人都要自强”,因此这所大学不只招收残疾人,而是义务为过了高考录取线的所有残疾人提供免费教育,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健康的学生和残疾学生一同学习生活,让他们学会互助、合作、发展。
现在的梦想:
力所能及开展爱心教育
“从‘学海外语’培训班开始,我一直履行着自己教书育人的愿望。”郑声滔通过他顽强追梦的励志故事,鼓励更多的人昂扬精神,为梦想努力打拼,实现人生价值。
在郑声滔的众多学生中,有个人让他印象特别深刻,她就是李春兰——郑声滔在闽南师范大学的同事。提起郑声滔老师,李春兰感激地说:“他是我的恩人。”
几年前,李春兰只是“学海外语”一名补习生,“当时看到郑声滔老师时,我很惊讶,一个残疾人都可以这么优秀,坚持站着给学生上课、板书,这是常人都难以做到的。”李春兰如是说。
“春兰你一定能做到,你可以的”在郑声滔不断鼓励下,李春兰不仅获得了大专文凭,后来还继续自考本科、报考研究生。从福建师范大学英语系研究生毕业后,李春兰选择到闽南师范大学任教,她说:“老师在那里,我也很想回来跟他一起共事。”
郑声滔用自己的行动感动、鼓励着更多人前行,他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困难的孩子扶一把。前不久,他拿出30万元捐赠给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自强基金”,准备用于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和富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
去年,在好友储永平的帮助下,郑声滔投入几十万元成立“郑声滔工作室”。工作室对外开展“郑教授公益家教”,以“劝学、助残、扶‘贫’”为宗旨,免费为贫困、残疾的中小学生进行课业辅导。
“我认为爱心是教育的根基,爱你的学生,才能教好他。”郑声滔总是说,最有效的教育行为应当不染名利远离红尘;没有大爱,就没有教育。
☉记者邓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