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转基因催化我国种业迎来创新周期
转基因农产品产业化应用于 1996年,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转基因作物产品也从早期的抗虫、抗除草剂等初代产品转向提高产量、提升营养品质等二代产品。虽有一批高质量、高产量的产品不断研发成功,但其经济社会影响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抗转基因作物风险能力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对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观点均有不同。
转基因作物在我国渗透率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在转基因作物进入商业化之后的10年(1996-2006),美国是主要的转基因种植地区,美国转基因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比例超过50%,目前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仍然占全世界的40%,其次才自2002年巴西允许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至今,巴西贡献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增量,而当前中国的转基因种植面积仍然较低,但是未来,一旦中国政府完成对多种转基因作物的审查,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有可能重复美国和巴西快速增长的道路。
6.1 我国将步入转基因发展新阶段
我国在1986 年 3 月启动实施了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计划中把转基因生物技术列入国家发展重点,在这之后转基因生物技术走向了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位置。2007年第1号中央文件第一次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2009年第一次发布了转基因安全证书,政府采取“继续研究,审慎推广”的模式,到2017年,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推广已正式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计划;2019年《关于慈KJH83等192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中涉及相关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2020年2月《2020年农业农村科教环能工作要点 》第四条提到要继续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进一步强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和产品熟化,推进优良新品系遴选和第三方验证,夯实产业化基础。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国家,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应一直是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市场化中 ,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和相应农业政策的监管非常重要。
中国种植大豆历史悠久,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一度处于世界垄断地位,1995年之前一直为大豆产品净出口国。1996年之后,转基因大豆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迅速推广,我国非转基因大豆面临着国外质优价廉的转基因大豆冲击,加之96年我国取消进口配额,放开大豆市场,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节节攀升,目前对外依存度已高达83%,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500万吨,其中大部分是从美国市场和巴西市场进口的转基因大豆。
我国玉米单位产量远低于美国及巴西,不同于大豆的是,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对玉米实施收储政策,扶持玉米产业,稳定玉米价格,但是我国对玉米实施收储政策导致国储量不断攀升。
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抗虫棉和抗病番木瓜,其次以转基因抗虫玉米及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为重点,同时还批准了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种国外研发的转基因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进入国内市场。目前转基因品种中应用最广泛的为棉花,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研发强国,截至2019年底,转基因专项共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76个,累计推广4.7亿亩,减少农药使用70%以上,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9%以上。
6.2 种子: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有望迎来商业化发展
2019年,《关于慈KJH83等192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中显示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适合北方春玉米区的“DBN9936”和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申报的适合北方玉米区的“双抗12-5”已经获得我国农业农村部核发生物安全证书。
这是继2009年我国有关部门就发放抗虫水稻华恢1号、抗虫水稻Bt汕优63、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之后再次核发,目前程序已经走到了第四个阶段: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安全证书审批,下一步等待商业化许可;
一般转基因性状允许商业化之后,便进入农作物种子新品种上市的审批流程,在品种试验阶段需要进行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和不少于一个生产周期的生产性试验,以及进行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等;后续将开启农作物种子新品种审批流程:提交新品种申请、提交申请材料、品种试验、品种审定。
6.3 农药:完善的农药产业为多抗性种子研发提供稳定的环境
从国外的种业研发体系来看,跨国企业的种业业务与农化业务充分协同,我们认为中国具有完善的农药发展基础,农药生产能力强,产品品类多,为种子的形状研发选择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我国农药产量位于世界第一。整体来看,我国农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产量从1983年的33万吨上升至2014-2016年的370万吨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2017年以来,受结构调整以及环保督察导致的企业限产,我国整体农药产量呈下滑态势。2018年农药原药产量208.3万吨,同比下滑29.3%。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药产品品类。截至2018年底,我国处于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有效成分达689个,产品41514个,其中大田用农药38920个,卫生用农药2594个。
农药属于精细化工行业,上游原料端主要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产业,中游包括中间体、原药、制剂三个细分行业,下游为农作物或非农应用。我国完善的化工产业链布局为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定的基础。
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农化资产合并,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整合。2020年1月5日,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拟将其持有的先正达股份公司(Syngenta A.G)100%的股份和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74.02%的股份划转至先正达集团,同时,先正达集团拟受让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农业板块的主要资产(中化化肥、荃银高科等),并且中化集团划转了扬农集团40%的股权至先正达集团。我们认为,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资产的整合,以种业基础,通过开发优良品种,创建核心品牌,同时扩展农药、化肥等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实现“大农业”整合。
先正达公司拥有植保和种子两大业务板块,农化公司植保业务涵盖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种子处理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膳食补充剂、食品添加剂、芳香产品和环境保护服务等领域;种子业务包括传统杂交种子的研发、育种等。扬农化工主营除虫菊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龙头企业。安道麦是全球最大的非专利农药企业,2018年公司实现营收256.2亿元,同比增7.5%,实现净利24.0亿元,同比增55.4%。中化化肥是中化集团化肥业务的核心板块,公司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新型肥料等化肥产品。荃银高科是一家集农作物种子科研、生产、加工、国内外营销等业务于一体的种业企业,其主导产品有水稻、油菜、棉花、各类瓜菜等农作物种子。
先正达将凭借自身优秀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和种子业务基础将提供创新药和种子业务的主要平台;扬农化工凭借生产制造和工程化能力将提供农药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平台;安道麦作为全球领先的非专利药龙头,凭借丰富的渠道布局成为渠道和农服的主要平台。中化化肥作为最大的化肥分销服务商之一将提供化肥服务。荃银高科作为本土种子企业,将推动先正达种子品本土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