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国内新能源企业面临“电池危机”
2016
06-15

国内新能源企业面临“电池危机”

国内新能源企业陷电池困境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4.05万辆和33.11万辆,位居世界首位。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达到9.44万辆和9.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6.8%和131.1%。

从2014年起,国内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对于新能源产品来说,其核心技术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这三部分占到了电动车整车成本的70%以上,而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这三个方面,特别是电池都严重依赖外资。

业内人士分析称,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了打造高性能的产品选择高品质的电池,而这些电池大多来自外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却未能进入目录,这对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来说无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不过也有消息称,正在修订中的征求意见稿中将放宽对在售车型限制,已经获得目录的,将给出一年调整时间,

但是,更换进入目录的电池产品需要时间,这并不是简单更换电池,更换电池后还要对整车性能进行重新验证。即便通过验证,重新进入市场,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是否会下降,销售时机是否已经错过,消费者能否接受都是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此外,之前一直供不应求的电池,特别是高性能电池的产能能不能跟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求也还是未知数。据了解,此前国内电动汽车企业在产能设计 之初考虑到国内市场需要较长时间培育,多数企业仅有一条生产线处于生产状态。再加上新能源动力电池对产品的要求较高,企业在选材和生产上都需要一段时间, 因此,据其预测,国内锂动力电池要达到供需平衡,最快也要等到2017年。

影响2

国内电池行业外资竞争

据了解,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约占新能源汽车50%成本。因此如何扶持国内优势电池企业关系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权问题,也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控制。

《规范条件》对已经进入目录的企业来说,意味着其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通行证,日后,这一标准也是车企选择供应商的重要参考依据。分析认为,这可以降低电池企业的推广成本,同时企业也会为了满足规范条件不断改进自身技术水平,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是利好。

业内人士指出,外资电池品牌如想进入目录,既要满足产品技术指标,还要满足在中国建合资工厂等要求。但这将涉及大量的审批工作,周期较长。整车企业考虑到推出产品的节奏将受影响,将可能降低对外资动力电池的需求。因此,新国标有利于国内电池企业的发展。

但是,上面提到,产品的切换需要时间,产能的提升也需要时间,因此政策的出台需要留出缓冲期,支持国内电池行业的发展更是要循序渐进。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动力锂电池行业已经形成了中、韩、日三国鼎立的竞争格局,三个国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不过中国电池生产的技术水平仍落后于日韩,真正能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只有比亚迪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上已经可与外资巨头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