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六中全会”)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召开。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2016年11月起,中国网就六中全会中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领导核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纪律严明、党内民主、反对腐败、高级干部、权力监督、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选人用人”等12大关键词进行系列解读。今天发布系列解读之十一:解读“选人用人”。
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影响世界发展。此时中国的人才选用也不单是国内与党内的事务,同时也变成国际发展的一个环节。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要想在国际事务中具备权威的话语权,不但要发展经济,更需要政府官员具备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也需要各地人才兼具国际情怀。
素质教育、拓展教育、世界观实践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五条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大力培养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人。在内部抓好选人用人,就是要坚持从严选拔。同时,官员具备完整的国家观与世界观至关重要。
当中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GDP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当然也产生了像先污染后整治的思维模式。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名,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如何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共享文明成果的问题。
中国在经过快速的发展阶段之后,内部的人才培养与外部的人才引进已经从粗放型向专业型发展。引进的人才如何接地气,成为主要的问题。
人才的评级体系单一,也成为现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评价标准,都集中在经济发展的GDP指标上。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为中国整体的改革贡献力量,但现在一部分经济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地方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情怀,应当成为标配。
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保证,必须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党内在选人用人方面不但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还要建立多重标准,对于发达地区的标准要更趋国际化。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人才的国际视野
随着中国的崛起,人才方面的缺口日益明显,而具有可实践型国际视野的人才则更加缺乏。如果把推进国际化纳入官员的考核机制中,这样既增加官员对于国际化的认知,也使得自身的国际视野得到加强。
尤其是当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政方针之后,国内人才需要到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多看看,尤其是一带一路对口的省份。我们需要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带到这些国家,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经济爆发力、政治的和谐稳定传递给周边国家。
发展中地区也需要注意特色发展。比如贵州省就在消除贫困、发展高科技方面高度融合,已发展出特色;云南与广西在东盟国家的辐射效果已经显现;河南在上合组织的平台上发挥出自己的特色。
所谓的国际视野,是在国际社会发展中融合自身的特色,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受益,在国际纠纷中贡献自己的智慧,最终达到共享文明的成果。
在中国的国家建设中与一带一路的拓展中,中国的人才需要本土热情与国际情怀。本土热情是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国际情怀是传扬中国文明的土壤。中国人才的素质代表了自身的形象,也为中国整体的国家战略服务。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的人才模式也将会是周边国家发展的主要参照对象。